有客方笑歌,谁人吟败荷。
但言为秋惜,不道碍船过。
折柄刺芒在,乱丝根本多。
江头浪如屋,今夜奈风何。
有客方笑歌,谁人吟败荷。
但言为秋惜,不道碍船过。
折柄刺芒在,乱丝根本多。
江头浪如屋,今夜奈风何。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败荷的景象,通过对比和细节描写,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细腻感受。
首句“有客方笑歌”,描绘了一幅欢愉的画面,与后文形成鲜明对比,暗示着即将展开的哀愁情绪。接着,“谁人吟败荷”一句,将读者的目光引向了诗的主题——败荷。败荷,即枯萎凋零的荷花,常被视为秋天的象征,蕴含着季节更替的哀愁。
“但言为秋惜,不道碍船过。”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诗人似乎在说人们只是惋惜秋天的到来,却未意识到这秋意已悄然影响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船只的行进。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了自然现象以情感色彩,使得败荷的形象更加生动。
“折柄刺芒在,乱丝根本多。”这两句详细描写了败荷的形态特征。折断的荷柄上还残留着刺芒,乱丝般的茎叶中隐藏着众多的根部。这些细节不仅增加了画面的丰富性,也暗示了败荷生命力的顽强,即使在衰败之际,仍能展现出坚韧的一面。
“江头浪如屋,今夜奈风何。”最后两句将败荷置于更大的自然背景之下,江面波涛汹涌,如同房屋一般高大,暗示了自然力量的强大。同时,诗人借由“今夜奈风何”的疑问,表达了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之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败荷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变迁的敏感观察和深刻思考,以及对生命坚韧不屈精神的赞美。通过对比、拟人、细节描写等手法,营造出一种既哀愁又壮美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