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出南堤思洒然,乌藤点点破苔圆。
山腰仄塞元无路,洞底虚无别有天。
六月清风醒客醉,千丛怪石伴僧禅。
近人登览方为贵,从此匡庐不直钱。
路出南堤思洒然,乌藤点点破苔圆。
山腰仄塞元无路,洞底虚无别有天。
六月清风醒客醉,千丛怪石伴僧禅。
近人登览方为贵,从此匡庐不直钱。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齐山登攀时的所见所感。首句"路出南堤思洒然,乌藤点点破苔圆"中的"南堤"指的是山脚下的道路,而"思洒然"则表达了一种悠然自得的情怀。"乌藤"可能是指长满了苔藓的藤蔓,这里的"点点破苔圆"形象地描绘出了苔藓在岩石间生长的景象,给人以野趣盎然之感。
接下来的"山腰仄塞元无路,洞底虚无别有天"则是描述了山势陡峭、道路崎岖,以及洞穴深邃,仿佛连天空都与外界隔绝开来。诗人通过这样的描写,展现了自然景观的雄伟与神秘。
中间两句"六月清风醒客醉,千丛怪石伴僧禅"中的"六月"可能指的是夏季,而"清风"则是这时节特有的自然现象。"醒客醉"形容清风能唤醒沉迷之人,而后半句中"千丛怪石"和"伴僧禅"则描绘了一幅僧侣在奇石间修行的静谧图景,传达出一种超脱尘世、心灵得以净化的意境。
最后两句"近人登览方为贵,从此匡庐不直钱"表明了诗人认为只有亲身到达这样的自然之巅,才能真正领略其美丽和价值。"从此匡庐不直钱"则是比喻说,在经历过这样的精神洗礼之后,对于物质的追求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整首诗通过对山路、苔藓、洞穴等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以及对清风和怪石的赞美,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净化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