暝色归庭树,蝉声逗客思。
澹云行欲尽,明月坐相随。
肉食惭何补,珠投暗自疑。
君恩无可报,深愧素餐诗。
暝色归庭树,蝉声逗客思。
澹云行欲尽,明月坐相随。
肉食惭何补,珠投暗自疑。
君恩无可报,深愧素餐诗。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庭院中的一幅宁静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首句“暝色归庭树”,以“瞑色”点明时间,夜幕降临,光线渐暗,与“庭树”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寂寥的氛围。接着,“蝉声逗客思”一句,借蝉鸣唤起旅人的思绪,将自然界的声响与人的情感巧妙融合,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念。
“澹云行欲尽,明月坐相随”两句,进一步渲染了夜色的深沉与月光的温柔。淡薄的云彩缓缓消散,明月则静静地陪伴着,仿佛是诗人寂寞心灵的慰藉。这里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月亮以陪伴者的角色,增强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后半部分转向对个人境遇的反思。“肉食惭何补”,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所处地位的反省,似乎在思考自己的作为是否真正有益于国家或他人。这种自我质疑,体现了诗人内心的道德自觉与责任感。“珠投暗自疑”,可能是指自己如同明珠般珍贵却在黑暗中被忽视,流露出一种被误解或不被赏识的无奈与困惑。
最后,“君恩无可报,深愧素餐诗”两句,直抒胸臆,表达了对未能回报君主恩德的深深愧疚,以及对于自己空有才华却无所作为的自责。这里的“素餐”一词,形象地比喻了自己在享受俸禄的同时却未能为国效力,内心充满了自责与不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与深刻的自我反思,展现了诗人复杂的情感世界和对自身责任的深刻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曲江春半日迟迟,正是王孙怅望时。
杏花落尽不归去,江上东风吹柳丝。
四方无事太平年,万象鲜明禁火前。
九重细雨惹春色,轻染龙池杨柳烟。
吕公荣达子陵归,万古烟波绕钓矶。
桥上一通名利迹,至今江鸟背人飞。
目极云霄思浩然,风帆一片水连天。
轻桡便是东归路,不肯忘机作钓船。
烟水何曾息世机,暂时相向亦依依。
所嗟白首磻溪叟,一下渔舟更不归。
丹溪药尽变金骨,清洛月寒吹玉笙。
他日隐居无访处,碧桃花发水纵横。
蒿棘深春卫国门,九年于此盗乾坤。
两行密疏倾天下,一夜阴谋达至尊。
肉视具僚忘匕箸,气吞同列削寒温。
当时谁是承恩者,肯有余波达鬼村。
势欲凌云威触天,权倾诸夏力排山。
三年骥尾有人附,一日龙须无路攀。
画閤不开梁燕去,朱门罢扫乳鸦还。
千岩万壑应惆怅,流水斜倾出武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