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人例梦高唐雨,秋前一庵先破。
漏尽三间,穷生百巧,不买油衣能躲。牵萝计左。
仗笠样圆撑,镜台双坐。
宛醉湖壖,手遮荷叶荡烟舸。
娲皇补也无术,乱来天不管,全付兵火。
红日烧空,黑风吹海,野哭千家怎过。如君尚可。
秪盼到晴天,又排诗课。头上淙淙,一簦谁借我。
词人例梦高唐雨,秋前一庵先破。
漏尽三间,穷生百巧,不买油衣能躲。牵萝计左。
仗笠样圆撑,镜台双坐。
宛醉湖壖,手遮荷叶荡烟舸。
娲皇补也无术,乱来天不管,全付兵火。
红日烧空,黑风吹海,野哭千家怎过。如君尚可。
秪盼到晴天,又排诗课。头上淙淙,一簦谁借我。
这首《齐天乐》是清代末年至近代初的赵熙所作,他以自己休庵屋被流弹击破,屋漏难挡风雨的情景为灵感,表达了对时局动荡、民生疾苦的感慨。词中通过“梦高唐雨”和“秋前一庵先破”的描绘,寓言了战乱中的生活困顿,以及个人无法逃避的命运。
“漏尽三间,穷生百巧”写出了贫寒之中生活的艰难与智慧,即使没有油衣也能想出办法应对。“牵萝计左”暗示了无奈之下只能依靠简陋的手段,如撑伞遮雨。“镜台双坐”则描绘了一幅风雨中读书或静思的画面,展现出词人的坚韧与求知之心。
“宛醉湖壖,手遮荷叶荡烟舸”运用了生动的意象,描绘出在风雨中泛舟湖上的场景,尽管环境恶劣,词人仍试图寻找一丝宁静。“娲皇补天”典故在此寓意着无力改变现实的悲凉,“全付兵火”直指战争带来的破坏。
下半部分,词人感叹“红日烧空,黑风吹海”,形象地描绘了战火下的惨状,哀怜“千家怎过”。然而,即便如此,词人仍怀揣希望,期待“晴天”到来,重新振作,继续他的诗文创作。
结尾处,“头上淙淙,一簦谁借我”以自然景象作结,表达了词人对于知识与精神寄托的需求,但又流露出一种孤独与无奈的情绪。
整体来看,赵熙的这首词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个人遭遇的描绘,揭示了战乱时代普通百姓的苦难与坚韧,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