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廊宁藉多,曲折以致深。
深处有书斋,彬然翰墨林。
每值怡神候,亦常点笔吟。
吟不尚雕龙,惟写勤民心。
回廊宁藉多,曲折以致深。
深处有书斋,彬然翰墨林。
每值怡神候,亦常点笔吟。
吟不尚雕龙,惟写勤民心。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名为“涵雅斋”的书斋,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与主人的文雅风范。诗中以“回廊宁藉多,曲折以致深”开篇,巧妙地运用了空间布局的描述,暗示了书斋内部结构的复杂与深远,营造出一种幽静而深邃的氛围。接着,“深处有书斋,彬然翰墨林”两句,直接点明了书斋的主题——藏书丰富,文墨飘香,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知识与艺术的森林之中。
“每值怡神候,亦常点笔吟”则进一步揭示了书斋主人的生活状态和精神追求。每当心情愉悦之时,主人便在书斋内挥毫泼墨,吟诗作赋,享受着创作的乐趣。这里特别强调了“吟不尚雕龙”,即诗文创作注重情感的真实表达,而非过分追求华丽辞藻,体现了作者对朴实真挚情感的崇尚。
最后,“惟写勤民心”一句,点明了诗文的核心主题——反映人民的辛勤生活和内心世界。这不仅体现了作者对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关注与同情,也反映了其深厚的民本思想。整首诗通过对书斋环境的描绘和主人生活状态的展现,传达出一种宁静致远、文以载道的精神境界,展现了清代文人雅士的审美情趣和人文关怀。
秋风动微凉,天雨新霁后。
閒斋独隐几,明月在高柳。
振衣步庭下,颢气入襟袖。
天空云汉明,隐约辨列宿。
苍苍松桧上,零露飞欲溜。
脱叶满閒园,繁华迨衰朽。
清宵望蟾彩,宜付一杯酒。
多病谢樽罍,城头转寒漏。
青山云半遮,惨淡有离色。
溪水亦潺湲,呜咽当枕侧。
男儿四方志,百年一行役。
山水亦奚悲,我自本无得。
父老挽我车,洒泪半悽恻。
使君虽自力,惭无理人术。
举手谢父老,意厚难报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