晕碧裁红点缀匀,一回拈出一回新。
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晕碧裁红点缀匀,一回拈出一回新。
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这首诗《论诗三首(其三)》由元好问创作于金末元初时期,通过细腻的比喻,探讨了艺术创作与传承之间的微妙关系。
“晕碧裁红点缀匀,一回拈出一回新。”这两句诗以色彩和工艺为喻,描绘了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对色彩的巧妙运用,以及每一次创作都展现出的新意和独特性。这里的“晕碧”和“裁红”分别代表了色彩的调配与选择,“点缀匀”则强调了布局与和谐,整体营造出一幅幅新颖而精致的艺术作品。
“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通过“鸳鸯绣”的形象,诗人表达了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即每一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如同鸳鸯绣品般精美且只能被欣赏而不能轻易传授技艺。最后的“莫把金针度与人”,则直白地表达了对艺术秘密和技巧保护的思考,暗示了艺术的传承并非简单地传授技艺,而是需要通过个人的领悟和创新来实现。
综上所述,《论诗三首(其三)》不仅展现了元好问对于艺术创作独到的见解,还蕴含了对艺术传承与创新的深刻思考,体现了诗人对艺术价值的尊重与珍视。
黯冥濛、满楼风雨。问谁来吊今古。
故家燕子知何在,又值落花春暮。心漫苦。
正如梦如烟,缭乱衷情絮。填词觅句。
借几个金铃,数声玉笛,哀断江头路。
天涯远,孰是骚坛盟主。萧刘应算同侣。
当年香粉依然好,吟到白头宫女。閒坐处。
定怨绿啼红,会说玄宗去。人间莫住。
便一卷泠泠,还须自爱,野鹤孤云趣。
况有荣娘连雪映。错落银桥,桂住蟾宫冷。
醉倒玉山谁酩酊。险些来把三生证。
泪上青衫重自省。今日飘离,高会何时更。
家在蓝关梅惯咏。分香题到天涯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