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妾不胜愁,结束下青楼。
逐伴西蚕路,相携南陌头。
叶尽时移树,枝高乍易钩。
丝绳挂且脱,金笼写复收。
蚕饥日已暮,讵为使君留。
倡妾不胜愁,结束下青楼。
逐伴西蚕路,相携南陌头。
叶尽时移树,枝高乍易钩。
丝绳挂且脱,金笼写复收。
蚕饥日已暮,讵为使君留。
这首诗描绘了采桑女子忙碌而辛劳的生活场景。开篇“倡妾不胜愁,结束下青楼”,以女子的愁绪起笔,展现了她们在离开家门时的复杂心情,既有对家庭的不舍,也有对劳作的无奈。接着,“逐伴西蚕路,相携南陌头”描绘了采桑女们结伴而行的情景,她们沿着通往养蚕之路,彼此扶持,共同面对劳作的艰辛。
“叶尽时移树,枝高乍易钩”则细腻地刻画了采桑过程中的细节,随着树叶的凋零,她们需要不断调整位置,同时还要小心树枝的高度变化,这既体现了劳动的不易,也展现了采桑女们的智慧与适应能力。
“丝绳挂且脱,金笼写复收”进一步展示了采桑的复杂过程,从收集桑叶到处理丝绳,再到将采集的桑叶放入金笼中,每一步都充满了细致与耐心。这里不仅展现了劳动的繁重,也体现了古代社会对自然之物的珍惜与利用。
最后,“蚕饥日已暮,讵为使君留”点明了时间的紧迫和任务的艰巨,即使到了日暮时分,为了养活蚕儿,她们也不得不继续劳作,无法为官府停留。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深刻地反映了古代女性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承担的重担,以及她们坚韧不拔的精神面貌。
真心径寸,括太极分瑞,玄黄交结。
造化中间消息圣,日月虎龙罗列。
釜下红光,勤交文武,进退依时节。
烹成金蕊,密攒丹体冰洁。
冲和国里人安,天根默契,沉静真如悦。
珠鉴晶光牛斗射,耿耿清辉霜雪。
万劫云收,多生尘敛,心法浑双灭。
无言可说,慨然脱底明彻。
诸公听我,自有神京。垆中亦有蓬瀛。
五色霞光上下,来往飞升。
识得水云活计,更无劳、足力游行。
固性命,便般般打过,有甚闲争。
好事先人后己,守清虚,营养一点灵明。
应物真常自在,动止安宁。
一朝功成行满,去朝元、云步身轻。
真了了,似重阳师父,无灭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