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长安早春》
《长安早春》全文
唐 / 孟浩然   形式: 排律  押[真]韵

开国维东井,城池起北辰。

咸歌太平日,共乐建寅春。

雪尽黄山树,冰开黑水津。

草迎金埒马,花伴玉楼人。

鸿渐看无数,莺歌听欲频。

何当桂枝擢,还及柳条新。

(0)
注释
开国:建立国家。
维:如,似。
东井:井宿,二十八宿之一,位于东方,象征国家的基业。
城池:城墙和护城河,代指城市的防御体系。
起:围绕,以……为中心。
北辰:北极星,象征国家的中心或首都。
咸:全,都。
歌:歌唱。
太平日:太平盛世的日子。
共:共同。
乐:欢庆,庆祝。
建寅春:古代以干支纪年,建寅为正月,此处指春季的开始。
雪尽:积雪全部融化。
黄山:泛指高山,此处不一定特指安徽黄山。
树:树木。
冰开:冰层融化。
黑水:泛指河流,此处不一定特指某一条河。
津:渡口。
草迎:绿草迎接。
金埒:金边围栏,形容豪华的马厩或场地。
马:骏马。
花伴:鲜花陪伴。
玉楼:华丽的高楼,代指富贵人家的居所。
人:佳人,美人。
鸿渐:大雁逐渐飞来,也可指数量众多的大雁。
看无数:数不胜数。
莺歌:黄莺的歌声。
听欲频:使人频频倾听,形容歌声美妙动听。
何当:何时才能够。
桂枝擢:比喻科举考试中选,获得功名,如同折取桂枝(古代常以折桂喻指科举登第)。
还及:还能赶上。
柳条新:柳条焕发出新的生机,比喻时令更新,也象征个人事业的新起点。
翻译
国家基业稳固如东方的井宿,城市防御体系围绕着北极星展开。
人们齐声歌唱太平盛世,共同欢庆建寅之春的到来。
黄山上的积雪已经消融殆尽,黑水渡口的冰层也已融化。
绿草迎接金边围栏中的骏马,鲜花陪伴玉楼中的佳人。
天空中飞翔的大雁数不胜数,黄莺的歌声悦耳动听,令人频频倾听。
何时才能在科举中高中,如同折取桂枝一般荣耀,那时柳条也将焕然一新。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和平繁荣的早春景象,充满了生机与希望。开篇“开国维东井,城池起北辰”两句,通过对都城布局的描述,展示了一种宏伟与稳固的感觉。“咸歌太平日,共乐建寅春”则表达了人们在太平年华中共同享受早春美好的心情。

“雪尽黄山树,冰开黑水津”两句,生动描绘了冬去春来的自然景观。雪后的黄山树木与解冻的河流,都成为了春天到来的象征。接下来的“草迎金埒马,花伴玉楼人”则是对早春景色的细腻描写,展现出大地回暖后生机勃勃的情状。

“鸿渐看无数,莺歌听欲频”两句,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鸿雁与莺莺的叫声进行对比,传达了一种春日游乐时光无限的悠然自得。最后,“何当桂枝擢,還及柳条新”则表达了诗人对于未来美好事物的期待,以及对即将到来的更美好景象的向往。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想象,为读者展现了一幅生动的早春图画,流露出诗人对太平盛世、自然美景和个人幸福生活的深切向往。

作者介绍
孟浩然

孟浩然
朝代:唐   字:浩然   籍贯: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   生辰:689-740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修道归隐终身。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招致幕府,后隐居。
猜你喜欢

别刘子二章·其一

文车驾四牡,迤逦度层阿。

伊人秉朝宪,结绶辞承华。

飞龙御宸极,期运亨以嘉。

甘霖雨九天,皇泽被幽遐。

顾念囹圄子,累累诚可嗟。

宪章苟不渝,歼戮岂在多。

行哉布天惠,庶以和邦家。

(0)

美之席上限韵送别二首·其二

悠悠清川波,矫矫风林翼。

翼飞邈难止,波去何时息。

怜君万里行,莽莽天南北。

罹纷有孤操,涉远无近力。

不见寒松枝,岁晚青更直。

(0)

泉之滨哀隐士也·其三

人之坠矣,泉之匮矣。瞻言跂兮,众之喟兮。

(0)

爱山

幽人坐爱山光曙,家在深山更深处。

绿阴碧水昼迟迟,时有閒云自来去。

(0)

过杨师文墓

四十馀年老友生,独堪羸马过佳城。

碧天万里晚风劲,斜日半林秋草平。

修短共谁谈物理,踽凉今日见人情。

著鞭欲去重回首,辜负山阳夜笛声。

(0)

谢郭巡按楠推荐·其一

逢人怕问小山吟,野水沙田自陆沉。

风定晚葵还向日,云来高树易成阴。

相知常按朱门剑,报国谁同绣斧心。

夜据槁梧频引颈,蓟南烟雾望中深。

(0)
诗词分类
写人 挽诗 惆怅 写雨 题诗 写景 游玩 饮酒 荷花 怀古 咏史怀古 杨柳 登高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诗人
陈羽 蒋廷锡 虞世南 叶绍翁 王粲 郭嵩焘 贯云石 邢昉 张华 殷云霄 王僧孺 陈德武 翁承赞 李因笃 程文海 高克恭 齐之鸾 魏源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