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漂母事,不谓身见之。
长歌渊明诗,益信非虚辞。
嗟余客长安,十载无休期。
一饱不自足,况敢谋酒卮。
曳裾富儿门,丐食酬一诗。
达于公卿间,喧喧谓余非。
虽知责我至,终亦无所贻。
淮阴漂母事,不谓身见之。
长歌渊明诗,益信非虚辞。
嗟余客长安,十载无休期。
一饱不自足,况敢谋酒卮。
曳裾富儿门,丐食酬一诗。
达于公卿间,喧喧谓余非。
虽知责我至,终亦无所贻。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王 阮所作,属于和陶诗六首中的“和乞食”一篇。从内容来看,诗人通过描述自己流离失所、饥饿交加的情境,以及向富户乞食却遭到白眼的经历,表达了对现实不满和自我清高的态度。
首句“淮阴漂母事,不谓身见之”引出了历史上的典故,即淮阴侯韩信的故事,他曾因贫困而被迫流离失所,但最终功成名就,这里诗人将自己的遭遇与之相比,表明自己虽然身处逆境,却也是不幸中的幸运者。
“长歌渊明诗,益信非虚辞”则是说诗人通过吟唱古代贤者的诗篇,更坚信那些描述困顿的言语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出自实践和感受。
接着,“嗟余客长安,十载无休期”表达了诗人在京城长安漂泊已久,无奈之情溢于言表。紧接着“一饱不自足,况敢谋酒卮”则是说诗人连最基本的温饱都难以保障,又怎能奢谈饮酒享乐。
下半首,“曳裾富儿门,丐食酬一诗”描绘了诗人不得已向富户乞食的情景,并用诗歌作为回报。最后“达于公卿间,喧喧谓余非”则是说这种情况传到了官府和士大夫之间,他们纷纷议论,说诗人不对。
结尾两句“虽知责我至,终亦无所贻”表明尽管周围的人都在指责他,但诗人内心清白,无愧于心。这也反映了古代文人面对困境时的坚守和自尊。
新衔佳命上金銮,递直连初寝未安。
霜气稍依罗幕重,月华先近玉堂寒。
诏函裁罢骞灵凤,诗句书成舞瑞鸾。
学省地閒清赏隔,怀贤空向斗杓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