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砥柱中,源远接云空。
闻道金绳玺,奚称瓠子宫。
百川秋水灌,九曲大瀛通。
鬟剔洪流奠,巍乎神禹功。
三门砥柱中,源远接云空。
闻道金绳玺,奚称瓠子宫。
百川秋水灌,九曲大瀛通。
鬟剔洪流奠,巍乎神禹功。
这首诗描绘了黄河的壮丽与伟大,诗人以“三门砥柱中”开篇,形象地描绘了黄河中段的险峻与壮观,砥柱山屹立于三门峡中,象征着黄河的坚韧不拔。接着,“源远接云空”,点明黄河之源远流长,仿佛与天空相连,展现出黄河的浩瀚与宏伟。
“闻道金绳玺,奚称瓠子宫。”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黄河比作金绳玺,瓠子宫则可能是指古代的一种建筑或象征物,通过这样的比喻,进一步强调了黄河的珍贵与独特地位。
“百川秋水灌,九曲大瀛通。”描述了黄河汇集众多河流,如同百川汇入大海,九曲回环,最终通向广阔的海洋,展现了黄河作为大河的广阔与包容性。
“鬟剔洪流奠,巍乎神禹功。”最后两句赞美了大禹治水的功绩,大禹通过疏导洪水,稳固了黄河的水流,使它不再泛滥成灾,为后世带来了安定与繁荣。这里的“鬟剔”可能是一种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大禹治理洪水的过程,而“巍乎神禹功”则表达了对大禹治水功绩的高度赞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黄河的自然景观和历史功绩的描绘,展现了黄河的壮美与伟大,同时也歌颂了古代先贤的大智慧与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