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庐匡阜巅,二林势回互。
欹崖接上霄,冷风□□布。
逸想流岩阿,玄根仰圆悟。
销累弃身城,忘□崩意树。
高吟冲气新,挥麈烦情故。
罗浮亦灵宅,于焉策杖屦。
我本风波民,灵空夙所慕。
延心追胜义,披牍畅玄句。
大梦一以呼,人生信朝露。
处尘易□□,依空难遣虑。
庶兹祛三蔽,异此遵六度。
徒令□□深,安得慈舟渡。
结庐匡阜巅,二林势回互。
欹崖接上霄,冷风□□布。
逸想流岩阿,玄根仰圆悟。
销累弃身城,忘□崩意树。
高吟冲气新,挥麈烦情故。
罗浮亦灵宅,于焉策杖屦。
我本风波民,灵空夙所慕。
延心追胜义,披牍畅玄句。
大梦一以呼,人生信朝露。
处尘易□□,依空难遣虑。
庶兹祛三蔽,异此遵六度。
徒令□□深,安得慈舟渡。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佛教修行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自然山水的热爱。首句“结庐匡阜巅”点明了地点,即庐山,表达了诗人隐居于此的意愿。接着,“二林势回互”描绘了山林的壮丽景象,暗示了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欹崖接上霄,冷风□□布”两句,通过描写峭壁直入云霄、冷风吹拂的场景,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对自由与超然境界的向往。
“逸想流岩阿,玄根仰圆悟”中,“逸想”指自由飘逸的思想,“岩阿”为山岭之侧,这里借指修行之地。“玄根”指深邃的道根,“圆悟”则是彻底领悟佛法之意。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佛教真理的追求和对内心深处的探索。
“销累弃身城,忘□崩意树”中的“销累”意味着消除烦恼,“身城”比喻世俗的束缚,“忘□崩意树”可能是指忘却世俗的忧虑,让心灵得以平静。这两句体现了诗人摆脱尘世束缚、寻求心灵解脱的决心。
“高吟冲气新,挥麈烦情故”描述了诗人高声吟诵,表达内心的新鲜感和释放情感的过程,挥麈(拂尘)的动作则象征着清除杂念,保持内心的纯净。
“罗浮亦灵宅,于焉策杖屦”提到罗浮山也是修行圣地,诗人在这里策杖而行,进一步强调了对修行生活的向往。
“我本风波民,灵空夙所慕”表明诗人原本就是生活在波涛汹涌的人世间,但内心深处一直向往着精神的自由与宁静。
“延心追胜义,披牍畅玄句”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深入研究佛法,追求更高深的真理,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充实与满足。
“大梦一以呼,人生信朝露”将人生比作一场大梦,短暂如朝露,强调了生命的无常与珍贵,鼓励人们珍惜当下,追求精神上的觉醒。
“处尘易□□,依空难遣虑”可能是指在尘世中容易迷失自我,在空寂中难以彻底放下杂念,反映了诗人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感受。
“庶兹祛三蔽,异此遵六度”表达了诗人希望通过佛法去除贪、嗔、痴等障碍,遵循菩萨的六度万行,达到更高的精神境界。
“徒令□□深,安得慈舟渡”可能是指即使内心深处渴望解脱,也难以找到引导自己到达彼岸的慈航,表达了诗人对实现理想状态的深切渴望与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诗展现了诗人对佛教修行的深刻思考与追求,以及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反映了其对现实与理想的矛盾感受和对精神解脱的强烈渴望。
宿霭凝阴,天气未晴,峭寒勒住群葩。
倚栏无语,羞辜负年华。
柳媚梢头翠眼,桃蒸原上红霞。
可堪那、尽日狂风荡荡,细雨斜斜。
东君底事,无赖薄幸,著意残害莺花。
惟是我,惜春情重,说奈咨嗟。
故与殷勤索酒,更将油幕高遮。
对花欢笑,从教风雨,著醉酬他。
昨日泥中人,今日花下客。
即时一杯酒,已胜风雨黑。
我来后花时,不及秾艳色。
生与天作花,已是花命厄。
沾茵与堕溷,要亦随所适。
谁能长腴红,而不变衰白。
惟应感流光,有酒日鼓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