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九日满坦山》
《九日满坦山》全文
元 / 刘秉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凌云气节鬓惊秋,书剑荒寒事远游。

万里岚光乘马背,一川红叶上鳌头。

西风不管参军帽,绝塞空凋季子裘。

谁把茱萸念行役?凭高拭目望神州。

(0)
鉴赏

这首诗《九日满坦山》由元代诗人刘秉忠所作,通过描绘满坦山的秋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感慨,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深沉的思乡之情。

首联“凌云气节鬓惊秋,书剑荒寒事远游”,开篇即以“凌云气节”形容诗人的高尚品格,虽已至暮年(鬓惊秋),仍保持着不屈的精神。诗人以“书剑”自喻,既指读书人手持书卷,又暗含着游历四方之意,表达了他虽身处荒寒之地,却依然坚持远游的决心。

颔联“万里岚光乘马背,一川红叶上鳌头”,进一步描绘了满坦山的壮丽景色。万里之遥的山岚在诗人的马背上掠过,展现出辽阔的视野;而一川红叶则仿佛铺满了山川,如同登上鳌头般壮观。这两句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也隐含了诗人内心的豪情与壮志。

颈联“西风不管参军帽,绝塞空凋季子裘”,运用典故,以西风与参军帽、季子裘(季札的皮衣)的对比,表达了诗人面对外界环境变化时的孤独与坚韧。西风无情地吹动着参军帽,而绝塞之地的寒冷却让季子裘显得空荡,暗示了诗人即使在艰难环境中也不失其志的坚定。

尾联“谁把茱萸念行役?凭高拭目望神州”,将情感推向高潮。茱萸是古人常用于驱邪避疫的植物,此处借以表达对远方亲人的思念。诗人站在高处,眺望着祖国大地,表达了对国家的深情厚意和对和平稳定的渴望。这一句既有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也有对国家未来的美好祝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满坦山秋景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深沉的情感世界,既有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又有对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的深切关怀,体现了元代文人士大夫的家国情怀与人生哲学。

作者介绍
刘秉忠

刘秉忠
朝代:元   字:仲晦   号:藏春散人   籍贯:邢州(今河北邢台市)   生辰:1216-1274年

刘秉忠(1216-1274年),初名刘侃,字仲晦,号藏春散人,邢州(今河北邢台市)人。因信佛教改名子聪,任官后而名刘秉忠。元朝杰出政治家、文学家。刘秉忠是元初政坛一位很具特色的政治人物,对于元代政治体制、典章制度的奠定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又是一位诗文词曲兼擅的文学家。至元十一年,逝世。元世祖赠太傅,封赵国公,谥号文贞。元成宗时,追赠太师,改谥文正。元仁宗时,追封常山王。 
猜你喜欢

金山贯道人跨水作亭余为名以枕流亭成而仆欲去作二诗因以留别·其二

与师同是一山云,吹落江西却再分。

聚散人生俱似梦,虎溪重过不烦君。

(0)

闻真如牡丹盛开偶忆去岁看花之会二首·其一

记得东风隔水村,偶逢幽艳荐芳樽。

今年多病无行乐,更怕春寒不出门。

(0)

湖亭怀旧三绝·其三

白头武部最风流,便是汝南陈太邱。

折角乌巾人似画,与谁同伴两山游。

(0)

梅山宗老惠近诗明日自山中来访余尧城驿二首·其二

参得诗中句外禅,颇知经岁杜禅关。

要须觌面亲分付,不免烦君一下山。

(0)

次韵子绍腊雪书事

君莫爱广寒殿冷月姊归,夜乘白凤空中飞。

何如长安城中千门万户雪,玉皇后阙人间稀。

明年王春月书正,瑞麦垂黄腊前应。

衮衣丞相穆天縡,白发野人歌圣政。

吾生老矣直宜休,此心欲话谁当酬。

短犁青帽耕雪垄,破晓何时归饭牛。

诵君新诗如七发,酒酣起舞耳亦热。

满夜方伴月婵娟,开户不知风凛冽。

(0)

读婆娑集书其后

早缘文字得声名,佳句流传尽可称。

读到青蒲当日疏,其他犹可是难能。

(0)
诗词分类
送别 端午节 思念 友情 月亮 重阳节 人生 寒食节 悼念 赞美 中秋节 田园 山水 思乡 夏天 爱情 元宵节
诗人
崔致远 蔡松年 吴存 徐釚 傅察 龚翔麟 张乔 魏学洢 李若水 张伯端 徐玑 裘万顷 柳亚子 叶恭绰 胡曾 朱庆馀 赵师秀 王勃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