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撰烦鸿笔,均劳利建侯。
僧随天际棹,郡冠浙东州。
山影四明接,溪声万壑流。
谢家风月在,公外称冥搜。
著撰烦鸿笔,均劳利建侯。
僧随天际棹,郡冠浙东州。
山影四明接,溪声万壑流。
谢家风月在,公外称冥搜。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张士逊的《送高学士知越》,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物品格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对其才能的高度评价。
"著撰烦鸿笔,均劳利建侯。僧随天际棹,郡冠浙东州。" 这几句通过写作和建筑比喻高学士的才华横溢和声望远播,其中“著撰”指代笔下生花,“烦鸿笔”形容文章如行云流水般连绵不绝;“僧随天际棹”则是说高学士的名声如同僧人一般随着船只在浩瀚江湖中远航,至于“郡冠浙东州”,则是赞美其德才兼备,在所居之地成为楷模。
"山影四明接,溪声万壑流。谢家风月在,公外称冥搜。" 接下来的这几句诗,则是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对高学士的赞美与不舍。其中“山影”、“溪声”营造了一种幽静而深远的意境,暗示着诗人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谢家风月在"则是说谢安家族(即东晋时期的谢氏)那样的清风亮节、风流月白仍然存在;至于“公外称冥搜”,则表明高学士不仅才华横溢,更有着超凡脱俗的品格和修养。
总体而言,诗中通过对自然美景与人物美德的双重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情感以及对其才能和品性的高度赞赏。
炎天久不雨,一雨遂汎滥。
三江势俱涨,有地皆水占。
平乡水过屋,高市水入店。
桑田尽成海,馀者山未陷。
无堤能自坚,有稻不得敛。
灾民露天宿,屡徙常倚担。
生者鹄面立,死者鱼腹殓。
天心夙仁爱,忍使民昏垫。
无家百万人,仰视宁无憾。
虽有泛舟粟,救死亦云暂。
来日良大难,安能久遍赡?
平生愧禹稷,饥溺常在念。
徬徨起中夕,侧目江云暗。
七百年来掩尘土,石与大夫俱氏古。大夫何许人?
乃是紫虚仙人四世孙。宅在梅州州北门。
眼前不见大夫宅,止见大夫下马石。
石立宣和之四年。大夫手铸镇宅钱。
古钱出土铜锈紫,留与后人知宅址。
钱铸何年石能语,此石不刻党人碑,又不贡筑艮岳兼花移。
大夫五马何逶迤?留题七星岩石方来归。
大夫归来立石日,天子尚未蒙尘时。
当国者谁蔡太师。吁嗟时事已可知。
大夫下马心应悲,朝更代改宅何有?
大夫名在马骨朽。
惟有此石长不刓,大书深刻苔花寒。
摩挲欲具袍笏拜,当作到氏奇礓看。
吾门有何生,其才清且美。
弱冠赫有声,不愧名家子。
火色法宜贵,祗忧不寿尔。
奈何衿未青,一鸣竟长已。
有妇氏曰萧,从容殉之死。吁嗟乎!
造物忌才尤忌名,何生惟有才,不幸与之撄。
烈哉妇!乃以一死婉婉上与造物争。
才虽可死名不死,岂非赖此闺中英?
君不见崧里之山高嶪嶪,崧里之水扬益洁。
中有峨峨双绰楔,天荒地老名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