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知不远,缘暑漫停茵。
旧寺僧何在,征途老易亲。
柳低堪繫马,萤细只依人。
无事问禅榻,浮云久此身。
山城知不远,缘暑漫停茵。
旧寺僧何在,征途老易亲。
柳低堪繫马,萤细只依人。
无事问禅榻,浮云久此身。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宿信阳山寺的所见所感,充满了深沉的哲思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首联“山城知不远,缘暑漫停茵”,开篇即点明了地点与季节,山城虽近在咫尺,但因酷暑难耐,诗人便暂时停下脚步,寻找一片阴凉之地。这里以“漫停茵”三字,生动地描绘出夏日炎炎中寻求避暑之境的情景,也暗示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颔联“旧寺僧何在,征途老易亲”,转而抒发了诗人对过往与未来的感慨。在古老的寺庙中,僧人们或许早已离去,但诗人却在这陌生的征途中,意外地找到了一种亲切感。这既是对僧人精神的追忆,也是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与认同,体现了人在旅途中的孤独与自我发现。
颈联“柳低堪繫马,萤细只依人”,进一步描绘了夜晚山寺周围的景象。柳树低垂,仿佛在为诗人提供一个临时的马匹系留处;而萤火虫微弱的光芒,虽不足以照亮整个世界,却能陪伴着旅人前行。这两句通过自然界的细微元素,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同时也寓意着即使在最平凡的事物中也能找到心灵的慰藉。
尾联“无事问禅榻,浮云久此身”,收束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禅宗智慧的追求以及对自身存在状态的反思。在禅榻前,诗人似乎找到了心灵的归宿,不再为世事所累,如同天边飘过的浮云,自由自在,无牵无挂。这一联不仅深化了主题,也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境界。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山城、寺庙、自然景观及内心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深刻的人生思考,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青袍白马款我扉,绿蚁沽就霜螯肥。
长风送秋入燕树,但见万里银蟾飞。
持螯酌酒向二子,银蟾弄我杯中辉。
古来几许叹圆缺,今子不醉当无归。
君不见王子乔,君不见丁令威。
云间笙鹤去不返,辽辽仙赏谁能希。
相逢高歌且倾倒,耳热那闻今是非。
酒阑挥手一为别,满空白露明秋衣。
九重之城双阙峙,前有无字碑,突兀云霄里。
相传翁仲化作精,黄昏下山人不行。
蹂人田禾食禾豕,强弩射之妖亦死。
至今剥落临道傍,大者虎马小者羊。
问此谁者陵,石立山崔嵬。
铜铁锢重泉,银海中萦回。巢也信力何由开。
君不见金棺玉匣出人世,蔷薇冷面飞尘埃。
百年枯骨且不保,妇人立身何草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