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山当我门,空翠落砚几。
层轩敞虚幕,日坐岚光里。
岩壑变阴晴,云蓝间青紫。
红树障峰腰,断霞结疏绮。
何处憩冥情,即此谙画理。
我心素已间,近复淡于洗。
终日了无言,澄澄对止水。
好山当我门,空翠落砚几。
层轩敞虚幕,日坐岚光里。
岩壑变阴晴,云蓝间青紫。
红树障峰腰,断霞结疏绮。
何处憩冥情,即此谙画理。
我心素已间,近复淡于洗。
终日了无言,澄澄对止水。
这首清代诗人戴粟珍的《杂兴(其一)》描绘了一幅宁静而生动的山水画卷。首句“好山当我门”,开门见山,表达了诗人对门前秀美山景的喜爱。接着,“空翠落砚几”运用比喻,将山色比作飘落的翠色墨滴,形象地展现了山色的清新与灵动。
“层轩敞虚幕,日坐岚光里”描绘了诗人居所的高雅和周围的自然环境,阳光透过轻薄的窗帘洒在室内,映照着山间的雾岚,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接下来,诗人通过“岩壑变阴晴,云蓝间青紫”描绘了山峦间的光影变化,色彩斑斓,富有动态感。
“红树障峰腰,断霞结疏绮”则描绘了夕阳余晖下,红树点缀山腰,如同彩带般绚丽,而天边的晚霞如丝如缕,织成一幅美丽的图景。诗人在此处流露出对自然美的深深领悟:“何处憩冥情,即此谙画理”,他感受到大自然的韵律,仿佛在其中找到了艺术的真谛。
最后两句“我心素已间,近复淡于洗”,诗人表达了自己的心境,内心纯净如洗,与世无争,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才能真正体验到内心的平静。整首诗以“终日了无言,澄澄对止水”收尾,诗人静静地凝视着清澈的水面,仿佛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地。
总的来说,戴粟珍的这首《杂兴(其一)》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色,寓情于景,展现出诗人对山水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
今古原如此。叹浮生、飞花飘絮,随风已矣。
落溷沾茵无定相,最是孤臣孽子。
经患难、何曾容易。
况是女身兼薄命,愧樗材、枉受虚名被。
思量起,空挥涕。古人才调诚难比。
借冰丝、孤鸾一操,安排宫徵。
先世文章难继绪,不过扶持培置。
且免个、鹑衣粟米。
教子传家惟以孝,了今生、女嫁男婚耳。
承过誉,感无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