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业当朝文敏最,直看家学到今公。
笏床经笥传何远,岐凤郊麟瑞本同。
政以经纶归重望,久知清白振高风。
国思世受何为报,多在山公启事中。
相业当朝文敏最,直看家学到今公。
笏床经笥传何远,岐凤郊麟瑞本同。
政以经纶归重望,久知清白振高风。
国思世受何为报,多在山公启事中。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严嵩为大宰杨公的考绩送赠之作,通过赞美杨公的文才与德行,表达了对杨公政绩的高度评价和对其清白高风的钦佩之情。
首联“相业当朝文敏最,直看家学到今公”,开篇即高度赞扬了杨公在朝中的卓越才能与深厚的学问,将他视为当代文才之最,同时强调其家学渊源深厚,学问传承至今。
颔联“笏床经笥传何远,岐凤郊麟瑞本同”,进一步描绘了杨公在学问上的成就与影响,通过“笏床”、“经笥”等象征性词语,暗示其学问广博且深远,如同岐山之凤、郊野之麟,预示着祥瑞之兆,体现了对杨公学问与品德的崇高评价。
颈联“政以经纶归重望,久知清白振高风”,点明了杨公在政治上的才能与贡献,以其经国济民的智慧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同时也强调了杨公的清正廉洁,其高风亮节令人敬仰。
尾联“国思世受何为报,多在山公启事中”,表达了对杨公为国家付出的感激之情,认为应当以何种方式回报杨公的恩泽,答案或许就在历史典故中寻找,暗含对杨公功绩的铭记与传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杨公文才、德行、政绩的赞美,以及对其清白高风的颂扬,展现了对杨公的崇敬之情,同时也蕴含了对国家与社会的深沉思考。
高李风流仕西浙,共倚危楼望吴越。
吴越江山千万里,高侯画对中秋月。
生纸经营入董源,朦胧烟树迷宫阙。
玉露沈沈四泬寥,潮声已息箫声咽。
不写思陵全盛时,空遗白塔堪愁绝。
君不见王子猷,亦向山阴弄雪舟。
谁拈秃笔埽清游,古今嘉致总悠悠。
挟策事明主,出入承明庐。
一为淮南宾,籍籍播清誉。
制诏擢御史,行台在东吴。
间岁升幕府,遄闻复超除。
宾客出相送,饯饮西城陬。
持节往何之,直指婺女墟。
东瓯杭于越,会稽薄海嵎。
行部列郡中,山川郁盘纡。
长吏走上谒,县令为前驱。
驷马何奕奕,高盖拥路衢。
观者咸叹息,云是今大儒。
谁言钟鼎贵,曾不由诗书。
区区刀笔吏,安□遏亨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