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宁采薇食,夕宁择木栖。
不从巢父死,不作夷齐饥。
北山好采樵,崎岖山路遥。
南山堪折薪,白额虎班文。
嗟哉兽相食,天道何足论。
朝宁采薇食,夕宁择木栖。
不从巢父死,不作夷齐饥。
北山好采樵,崎岖山路遥。
南山堪折薪,白额虎班文。
嗟哉兽相食,天道何足论。
这首《猛虎行》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猛虎的生活状态与生存环境,展现了其独立自主、勇猛不屈的性格特征。诗中通过“朝宁采薇食,夕宁择木栖”两句,形象地描绘了猛虎在自然界的觅食与栖息方式,展现出其与生俱来的野性与自由。
接着,“不从巢父死,不作夷齐饥”两句,运用典故,将猛虎与古代隐士巢父和节食者伯夷、叔齐进行对比,强调了猛虎不同于人类文明中的道德约束,而是遵循自然法则,追求生存本能的自由生活态度。
“北山好采樵,崎岖山路遥。南山堪折薪,白额虎班文。”这四句进一步描绘了猛虎在山林间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其在复杂环境中寻找食物和栖息地的能力,以及对自然环境的适应性。同时,通过“白额虎班文”这一细节,突出了猛虎独特的外貌特征,增强了形象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最后,“嗟哉兽相食,天道何足论。”这两句表达了对自然界中弱肉强食现象的感慨,同时也对人类社会中的道德伦理进行了反思,提出了对自然法则与人类行为关系的思考。整首诗通过对猛虎生活的描绘,不仅展现了动物世界的生存智慧,也引发了对人与自然、道德与生存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