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儿阻饥颇废书,小儿忍寒粟生肤。
妇纵有裈无一襦,不敢缘此相庸奴。
大儿阻饥颇废书,小儿忍寒粟生肤。
妇纵有裈无一襦,不敢缘此相庸奴。
这首诗描绘了一户贫穷家庭的境况,通过对比来表达了家中的困苦和母亲的无奈。首句“大儿阻饥颇废书”指的是大儿子因为饥饿而无法专心学习,甚至连书也不再翻阅,这反映出家庭生活已经非常拮据,不仅吃不饱,还影响到了孩子的学业。
接着,“小儿忍寒粟生肤”则形象地展示了幼小的孩子在严冬中忍受着饥饿和寒冷,皮肤上甚至能看到因为营养不良而凸起的粮粒,这是对贫困生活最直观的描绘。
第三句“妇纵有裈无一襦”揭示了家庭中母亲的处境,即便她手头上还有些布料(裈),但也没有一件完整的衣物可以穿着。这不仅是对家庭贫困的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家中的女性在这种困境下仍然要尽力维持生活。
最后,“不敢缘此相庸奴”则表达了母亲虽然极度无奈,但依旧坚守尊严,不愿意因为这些困难而去乞讨或做出违背自尊的事情。这句诗流露出一种悲壮与坚强,展现了古代女性在逆境中所表现出的高贵品格。
这首诗通过对家庭成员生活状况的细腻描写,传达了一种深切的同情和对贫困生活的揭露,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对于底层民众命运的关怀。
身是庵儿,性为庵主,耳目便是门窗。
壁中为舍,腹是厨房。
心是当厨博士,运水火、炼就元阳。
心宁守,依时饭熟,盛与主人尝。
休出庵外去,些儿迷路,难奔家乡。
端然庵内坐,修补中央。
运就金梁玉柱。
透清风明月灵光。
安然坐,不摇不动,怕甚恶风霜。
甘草人参,天麻芍药,薄荷荆芥川芎。
乳香没药,白芷共甘松。
玉金*芦桔梗,甘菊花、*藁本茯苓。
防风等,细辛分两,各自要均停。
问甚浑身壮热,管甚偏正,夹腊头风。
着将一字*鼻中,当下神功有准。
李贵妃曾坏双睛。
竭的效章宗见喜,加做一提金。
石火光阴,人身不久,算来生死难防。
忽生或灭,恰似电争光。
识破形骸假合,寻得个、出世仙方。
思量后,回心向道,要认个法中王。
时时常见面,同行同坐,同饮霞浆。
同伴清风明月,同一志、同见天光。
同相会,同师访道,同唱满庭芳。
这炷名香,天然清秀,生于象帝之先。
金炉焚处,袅袅起祥烟。
不是沉檀乳降,亦不是、四和龙涎。
括来献,先贤后化,五祖大罗天。
此香灵妙处,遍周法界,气味真全。
开人鼻窍,入至通玄。
愿八荒四海,同*至化,道气绵绵。
从今后,一人有庆,万万余年。
道释儒门,三教归一,算来平等肩齐。
道分天地,万化总归基。
佛在灵山证果,六年后、雪岭修持。
儒家教,温良恭俭,万代帝王师。
道传秘诀,佛流方便,忍辱慈悲。
大成至圣,岂辩高低。
都是后学晚辈,分人我、说是谈非。
休争气,三尊一体,瞻仰共皈依。
命似清风,性如朗月,莹然独见辉辉。
灵光普照,何日不归依。
常在无明之处,任升腾、斗转星移。
通真理,不无不有,动静应神机。
其间多少事,皆是方寸,或是或非。
在人人运用,志见高低。
悟者头头皆是,未明时、处处皆迷。
修真士,观天行道,功满步云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