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馆云寒枕簟清,隔窗残月不分明。
黄莺未醒人先醒,卧听枝头第一声。
山馆云寒枕簟清,隔窗残月不分明。
黄莺未醒人先醒,卧听枝头第一声。
这首《枕上偶成》由明代诗人徐熥所作,描绘了清晨山中小馆中的一幅宁静画面。诗中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与人的和谐共处,以及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感捕捉。
首句“山馆云寒枕簟清”,以“山馆”为背景,点明地点,同时通过“云寒”二字,营造出一种清冷而静谧的氛围,暗示了时间可能是在清晨或傍晚,云雾缭绕之中,馆舍显得格外清幽。接着,“枕簟清”则进一步强调了环境的宁静与清凉,仿佛连空气都带着一丝凉意,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之美。
次句“隔窗残月不分明”,将视角转向室内,通过“隔窗”与“残月”的对比,展现了一种朦胧而略带忧郁的美。残月虽在窗外,却因距离和云雾的影响而不甚清晰,这种模糊的光影效果,不仅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夜的即将结束。
第三句“黄莺未醒人先醒”,巧妙地将自然界的生物与人类的生活状态进行了对比。黄莺作为自然界中的生物,尚未被晨光唤醒,而人却已早早醒来,这既体现了人的勤劳与对自然的敏感,也暗含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悟。通过这一对比,诗人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生活的热爱。
最后一句“卧听枝头第一声”,将诗人的注意力聚焦于黄莺的第一声啼鸣。这一细节不仅生动地描绘了清晨的景象,还蕴含着生命的活力与希望。诗人通过倾听这第一声啼鸣,仿佛感受到了新的一天的开始,充满了期待与喜悦。
综上所述,《枕上偶成》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巧妙的对比,展现了清晨山中小馆的宁静之美,以及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