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巅升玉魄,流彩座中移。
明是今宵甚,看尤边塞宜。
桂香初想处,笳韵未终时。
犹忆帏城外,秋思动者谁。
崖巅升玉魄,流彩座中移。
明是今宵甚,看尤边塞宜。
桂香初想处,笳韵未终时。
犹忆帏城外,秋思动者谁。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之夜,诗人面对明月所引发的深沉思绪与情感。首句“崖巅升玉魄,流彩座中移”以“玉魄”形容月亮,赋予其纯洁而神圣之感,同时通过“流彩”描绘出月光洒落的情景,仿佛在座位之间流转,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神秘的氛围。
接着,“明是今宵甚,看尤边塞宜”两句,将视线从眼前的场景转向更广阔的边疆,暗示了诗人对于远方边塞的特别关注和感慨,或许暗含着对边关将士的思念或是对国家边防的忧虑。
“桂香初想处,笳韵未终时”则进一步深化了中秋之夜的意境,桂花的香气与胡笳的乐声交织在一起,既增添了节日的温馨,又蕴含着边塞的悲壮与豪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与历史文化的深刻感悟。
最后,“犹忆帏城外,秋思动者谁”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对秋日景色引发的复杂情绪的思考。这里的“帏城”可能是指远离家乡的城市或边境,诗人似乎在问,是谁在这样的季节里,心中涌动着对远方的思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中秋之夜的独特魅力,以及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既有对自然美的赞叹,也有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怀念,充满了浓厚的人文关怀和历史感。
春色平分,甚偏他杨柳,分外风流。
夭桃自适其适,一笑还休。
可怜仙李,对东风、却少温柔。
争奈得、海棠妆点,向人浑不知羞。
谁觉韶华如梦,到酴醿开后,莺语供愁。
天教姚黄晚出,贵与王侔。
花中隐者,有春兰、秋菊俱优。
须是到、溪山清冻,江梅香喷枝头。
皂盖朱轓练水滨,春生秋杀总精神。
须知爱士何曾泛,屈指应无第二人。
十里湖山苦见招,柳堤荷荡赤栏桥。
待他朝市人归后,独泛扁舟吹玉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