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古燕云泪,千秋战伐场。
黄河流不尽,白日到无光。
杀气随风转,边声入夜长。
轩辕台已没,何处望渔阳。
万古燕云泪,千秋战伐场。
黄河流不尽,白日到无光。
杀气随风转,边声入夜长。
轩辕台已没,何处望渔阳。
这首《塞上曲(其五)》由明代末年至清代初期的诗人屈大均所作,通过对边塞景象的描绘,展现了深沉的历史感与浓郁的悲壮氛围。
首句“万古燕云泪”,以“燕云”象征边疆地区,用“泪”字渲染出历史沧桑与人民苦难的深切情感,仿佛自古以来,这片土地就承载着无数的悲伤与哀愁。接下来,“千秋战伐场”进一步点明了边塞之地的战争频繁,历史的厚重与战争的残酷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悲壮的画面。
“黄河流不尽,白日到无光”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将黄河的奔腾不息与白日的光芒消失相对比,不仅描绘了自然景观的壮丽,更暗含了对战争破坏力的强烈谴责,以及对和平生活的渴望。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流不尽”的形象与“白日到无光”的情景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给自然和人类带来破坏的深刻反思。
“杀气随风转,边声入夜长”则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战场的恐怖气氛和夜晚边塞的寂静。杀气弥漫,随风飘散,边疆的声响在夜晚显得格外悠长,营造出一种既紧张又孤寂的氛围,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最后,“轩辕台已没,何处望渔阳”两句,以历史遗迹的消失为引子,表达了对过去辉煌与未来的迷茫。轩辕台,可能是指古代的军事要塞或祭坛,其“已没”暗示了历史的变迁与文明的消逝。而“何处望渔阳”则表达了对远方边疆的遥不可及之感,以及对国家统一与和平的深深期盼。
整体而言,《塞上曲(其五)》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边塞地区的独特风貌和历史沧桑,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于战争与和平、历史与现实的深刻思考。
处则有超莲,出则将哦松。
眉宇无一尘,出处皆雍容。
君看妙莲华,本出污泥中。
两松痛埽溉,下有簿书丛。
污洁无二致,喧寂本亦同。
于潜今畿邑,蜀道万里通。
至今存古意,民风尚醇醲。
一邑既当问,尤宜抚疲癃。
蓝田文最高,后学仰韩公。
彼言盖有激,昧者但称工。
成案漫不省,丞哉岂真聋。
姜氏太岳后,夷门慕家风。
教子延名师,列碑多儒宗。
宫庠既开荒,书种庆所钟。
换桂双枝秀,益见笔研功。
后生日加勉,衣钵传无穷。
君才有馀刃,壮行气方充。
功名此椎轮,劲翮看摩空。
我归幸同社,棋酒时相从。
尊前不忍别,吟愁夕阳舂。
我家老扬州,五纪有遗踪。
向来耕织图,为烦访溪翁。
《送姜子谦丞于潜》【宋·楼钥】处则有超莲,出则将哦松。眉宇无一尘,出处皆雍容。君看妙莲华,本出污泥中。两松痛埽溉,下有簿书丛。污洁无二致,喧寂本亦同。于潜今畿邑,蜀道万里通。至今存古意,民风尚醇醲。一邑既当问,尤宜抚疲癃。蓝田文最高,后学仰韩公。彼言盖有激,昧者但称工。成案漫不省,丞哉岂真聋。姜氏太岳后,夷门慕家风。教子延名师,列碑多儒宗。宫庠既开荒,书种庆所钟。换桂双枝秀,益见笔研功。后生日加勉,衣钵传无穷。君才有馀刃,壮行气方充。功名此椎轮,劲翮看摩空。我归幸同社,棋酒时相从。尊前不忍别,吟愁夕阳舂。我家老扬州,五纪有遗踪。向来耕织图,为烦访溪翁。
https://shici.929r.com/shici/flax6EBnrL.html
七月欲尽八月初,天久不雨暑未徂。
下田焦卷上田槁,愁叹不止田间夫。
呕哑水车日夜响,漕河扬尘成坦途。
喜见此溪深且广,玄云忽起西北隅。
林间槭槭水沤起,两岸人物欢欲呼。
未闻霶霈润龟拆,且使万物聊沾濡。
船窗飘洒疏蓬漏,客意自适凉襟裾。
引身东望云气薄,未知帝城有此无。
传闻今日方奏告,便有响应来斯须。
人家百万苦炎熇,君王斋祷几月馀。
君王斋祷几月馀,云师雨师其疾驱。
诚己从来不问天,肯将衰白慕华轩。
调羹岂是山翁事,只合看花对酒樽。
荷花好处,是红酣落照,翠蔼馀凉。
绕郭从前无此乐,空浮动、山影林篁。
几度薰风晚,留望眼、立尽濠梁。
谁知好事,初移画舫,特地相将。
惊起双飞属玉,萦小楫冲岸,犹带生香。
莫问西湖西畔□,□九里、松下侯王。
且举觞寄兴,看闲人、来伴吟章。
寸折柏枝,蓬分莲实,徒系柔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