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涧去年会,与师三两人。
今来见题壁,师已是前身。
芰叶迎僧夏,杨花度俗春。
空将数行泪,洒遍塔中尘。
碧涧去年会,与师三两人。
今来见题壁,师已是前身。
芰叶迎僧夏,杨花度俗春。
空将数行泪,洒遍塔中尘。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元稹的作品,名为《公安县远安寺水亭见展公题壁漂然泪流因书四韵》。诗中表达了诗人对故人逝去的怀念之情。
"碧涧去年会,与师三两人。"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去年在碧绿溪畔与几位朋友聚会的情景,其中有一个尊敬的师父级别的人物,与诗人相伴仅三人。这段落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设置了整个诗篇的基调。
"今来见题壁,师已是前身。" 时光飞逝,转眼间再次踏足旧地,却发现那位尊敬的师父已经离开人世,仅剩下墙上的墨迹。这两句以淡雅的笔触抒写了诗人面对逝者时内心的沉痛与感慨。
"芰叶迎僧夏,杨花度俗春。" 这里用“芰叶”比喻清贫孤独之境,“迎僧”则是寓意于等待或寻找精神上的指引;而“杨花”象征着世事的飘零和人生的无常。诗人通过这两句,传达了对远去师父的思念,以及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的孤独与迷茫。
"空将数行泪,洒遍塔中尘。"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的直接抒发。面对逝去的朋友和现在的寂寞,诗人忍不住流下了眼泪,将这些情感洒在古老寺庙的塔中,仿佛要将自己的悲伤与尘世隔绝。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和对逝者的追忆,展现了诗人深沉的情感和对生命短暂、人事无常的感悟。
行年七十六,自诩好身手。
虽曰非健儿,亦未齿羸叟。
今朝得解官,快若碎玉斗。
屈伸数张臂,嘘啸频撮口。
千秋酸寒徒,岂易觅吾耦。
营营鼠窟中,莫复论谁某。
造物定何意,留此老不朽。
知我者天乎,问讯堂下柳。
我虽敦诗书,何尝习为将。
事急适无人,马箠偶一杖。
瓜时当受代,岂免怀怏怏。
登楼发长啸,遮眼憎叠嶂。
濠堂与鸥榭,恍惚梦欲忘。
上书亟自劾,不恤天下谤。
方将投江湖,物外肆豪放。
独来还独往,意气讵非壮。
寸心照人间,皎若月初上。
颓波既难挽,用舍贵有当。
安能事纤儿,束缚作恒状。
开皇穿地證量器,隗状或作林者非。
匋斋尚书出所得,始信黄门不吾欺。
四钧为石云极数,先后二诏具刻辞。
辞意精严书亦称,典重气欲无鼎彝。
吾闻先王岁稽器,量衡律度殊等差。
地官司市禁伪饰,不中不粥市乃讥。
政行四方实赖此,季末杂乱风亦衰。
前随后宋慕复古,悬式俄弛谁能持?
今观此铸审且谨,明壹别白除歉疑。
轨物垂则圣有作,坊民正俗礼所宜。
儒生论秦轻诟病,对此使我增歔欷。
尚书忧时近狂狷,必采隅说容瑕疵。
会稽刻石彼犹取,昆山可作真吾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