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秋末入匡山船行八首·其二》
《秋末入匡山船行八首·其二》全文
唐 / 贯休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阳]韵

芦苇深花里,渔歌一曲长。

人心虽忆越,帆态似浮湘。

石獭衔鱼白,汀茅浸浪黄。

等闲千万里,道在亦无妨。

(0)
注释
芦苇:高大密集的水生植物。
深花:隐藏在芦苇深处的花朵。
渔歌:渔民唱的歌。
长:悠长。
人心:人的内心情感。
越:古代的越国。
帆态:船帆的状态。
浮湘:比喻湘江上的船只。
石獭:水中的哺乳动物,类似水獭。
衔鱼:叼着鱼。
白:颜色描述,白色。
汀茅:水边的茅草。
等闲:轻易,随便。
千万里:形容路途遥远。
道在:道路存在。
无妨:没有妨碍,不用担心。
翻译
芦苇丛中隐藏着深色花朵,渔夫唱起悠长的歌谣。
尽管心中怀念远方的越地,但船帆的姿态却像漂浮在湘江之上。
石头水獭叼着洁白的鱼儿,岸边的茅草被浪花浸染成黄色。
即使路途遥远,道路漫长,但心灵的道路自在,也无需担忧。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秋日入匡山船行的画面,诗人通过细腻的景物描述和深远的情感寄托,展现了自己超然物外的心境。

“芦苇深花里,渔歌一曲长。”这里的芦苇丛中,渔人悠扬的歌声在秋日的空气中回荡,给人以静谧而悠远之感。诗人通过这种景象,传达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人心虽忆越,帆态似浮湘。”尽管人们的心灵可能还牵挂着遥远的地方,但船上的帆蓬却如同漂浮在水面上的落叶,自由自在,这里体现了诗人对于自由行走的向往。

“石獭衔鱼白,汀茅浸浪黄。”诗中的石獭(一种类似于海狸的动物)衔着白色的鱼儿,而岸边的水草则被波涛所湿,呈现出一片金黄,这些生动的细节描写,不仅丰富了画面,也增添了诗歌的情趣。

“等闲千万里,道在亦无妨。”最后两句表达了一种豁然开朗的心态,即使是距离遥远至数千里,也丝毫不觉得困扰,因为内心的平和与自在已经超越了外界的束缚。

总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精细描摹,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由与超脱的追求,以及面对远离故土时那种淡然的心境。

作者介绍
贯休

贯休
朝代:唐   字:德隐   籍贯: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   生辰:832~912

贯休(832~912),唐末五代前蜀画僧、诗僧。俗姓姜,字德隐,婺州兰溪(今浙江兰溪市游埠镇仰天田)人。七岁出家和安寺,日读经书千字,过目不忘。唐天复间入蜀,被前蜀主王建封为“禅月大师”,赐以紫衣。贯休能诗,诗名高节,宇内咸知。尝有句云:“一瓶一钵垂垂老,万水千山得得来,”时称“得得和尚”。有《禅月集》存世。
猜你喜欢

还句龙纬化文诗卷

谁识斯文久寂寥,希声杳杳思滔滔。

气无外物纤毫累,才有灵光万丈高。

误借鼓钟娱海鸟,自堪奴仆命离骚。

哑钟亦欲烦君手,能为孤音解郁陶。

(0)

题眉岭方池

西蜀峨嵋谁为移,灵根元窍凿何时。

烟霞欲暮胭脂冷,云雨初收青黛施。

天净尘霾开古镜,晓寒星斗落残棋。

江湖襟带全形胜,风动于今民物熙。

(0)

男大须婚,女长须嫁。讨甚闲工夫,更说无生话。

(0)

天台三贤堂.拾得

拾得元无姓,山前拾得来。

常携一敝帚,不是扫尘埃。

(0)

赠范鲁仲

人急生前计,子图身后名。

重来天地远,谁为作权衡。

(0)

王求礼

秋晚梨花忽盛开,满朝称贺不称灾。

景佺求礼真奇论,冬月如何有瑞雷。

(0)
诗词分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感慨 军旅 离别 乐府 壮志难酬 归隐 和诗 伤逝 泰山 闺怨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诗人
张巡 源乾曜 于志宁 陈瑸 诸葛恪 崔液 徐锴 高力士 欧阳衮 丁宝臣 黄宽 储大文 梁鸿 李璮 怀素 黄颇 戴敦元 刘旦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