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竹剪霜丛,何惭汉使筇。
鸠形殊用刻,马箠不同功。
挺特生难变,支离分已穷。
轻肥思比鹤,短发任如蓬。
倚以为高趣,持之见素风。
步郊聊实下,行乐偶从东。
屡刺莓苔破,深穿苑圃通。
辩繁时画地,默意或书空。
古血有湘迹,旧林无阮踪。
将渠谁觉老,要此岂关慵。
莫骇倾巢鸟,须虞蠹穴虫。
谁能求道术,跨作上天龙。
楚竹剪霜丛,何惭汉使筇。
鸠形殊用刻,马箠不同功。
挺特生难变,支离分已穷。
轻肥思比鹤,短发任如蓬。
倚以为高趣,持之见素风。
步郊聊实下,行乐偶从东。
屡刺莓苔破,深穿苑圃通。
辩繁时画地,默意或书空。
古血有湘迹,旧林无阮踪。
将渠谁觉老,要此岂关慵。
莫骇倾巢鸟,须虞蠹穴虫。
谁能求道术,跨作上天龙。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梅尧臣的《依韵和扬州许待制竹拄杖》,通过对竹杖的细致描绘和寓意,展现了诗人对竹子坚韧品格的赞美以及对高洁志向的追求。首联“楚竹剪霜丛,何惭汉使筇”以楚地名贵的竹子自比,暗示其品质出众,不逊于汉使所持的筇杖。接下来的诗句通过对比竹杖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强调了它的多样功能和不易改变的特性。
“挺特生难变,支离分已穷”赞美竹子的刚直和不易折断,即使分割也无法改变其本质。诗人借竹的形象表达自己坚守节操的决心。“轻肥思比鹤,短发任如蓬”则寓言自己清高自守,不慕荣华,头发斑白也无妨。
“倚以为高趣,持之见素风”表达了对竹杖的欣赏,认为它象征着高尚的情趣和朴素的风格。诗人漫步郊野,偶尔持杖而行,竹杖成为他生活中的重要伙伴。“辩繁时画地,默意或书空”描述了诗人用竹杖在地上划线或在心中思考的画面,体现了他的深思熟虑。
“古血有湘迹,旧林无阮踪”暗指竹杖的历史悠久,暗示其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而诗人像阮籍那样隐逸不群。“将渠谁觉老,要此岂关慵”表明竹杖虽老,但无人察觉,诗人借此表达自己淡泊名利的态度。
最后,“莫骇倾巢鸟,须虞蠹穴虫”告诫人们不要惊扰栖息的鸟儿,警惕蛀虫侵蚀,寓意保持内心的宁静和警惕。结尾处,诗人以“谁能求道术,跨作上天龙”收束,表达了对超凡入圣境界的向往,希望借助竹杖的力量,达到精神上的升华。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竹杖这一物象,寄寓了诗人的人格理想和人生哲学,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