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羃西山不见顶,情知今夕更为霖。
望诚难既沾偏易,清慨未纾忧后心。
云羃西山不见顶,情知今夕更为霖。
望诚难既沾偏易,清慨未纾忧后心。
这首诗描绘了雨后万寿山的景象,诗人以细腻的情感和深沉的思考,展现了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忧虑。
首句“云羃西山不见顶”,以云雾缭绕的西山起笔,形象地描绘出山峰在云海中的朦胧景象,给人一种神秘而遥远的感觉。“羃”字生动地表现了云雾的浓厚与覆盖之感,而“不见顶”则强调了山峰的高耸与云雾的密集,两者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次句“情知今夕更为霖”,表达了诗人对即将到来的雨夜的预感。这里的“霖”字不仅指雨水的连续倾泻,更蕴含着诗人对自然现象背后深层意义的思考。通过“情知”二字,诗人将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象巧妙结合,展现出他对自然变化的敏感与理解。
接下来的两句“望诚难既沾偏易,清慨未纾忧后心”,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思考。前一句“望诚难既沾偏易”运用对比手法,一方面表达了对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思考——“望诚”(期望的真诚)难以实现,而“沾偏”(偏爱或偏见)却容易发生;另一方面,也暗示了诗人对社会公正与个体命运之间矛盾的感慨。后一句“清慨未纾忧后心”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忧虑与不平,尽管他试图以清正慷慨的态度面对世界,但内心的忧愁似乎永远无法得到缓解,流露出深深的无奈与悲凉。
整首诗通过对雨后万寿山景象的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细腻表达,展现了其对自然与社会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独到思考。诗中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社会问题的反思,体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
罢战回龙节,朝天上凤池。
寒生五湖道,春入万年枝。
召化多遗爱,胡清已畏知。
怀恩偏感别,堕泪向旌麾。
欲向幽偏适,还从绝地移。
秦官鼎食贵,尧世土阶卑。
戟户槐阴满,书窗竹叶垂。
才分午夜漏,遥隔万年枝。
北阙深恩在,东林远梦知。
日斜门掩映,山远树参差。
论道齐鸳翼,题诗忆凤池。
从公亦何幸,长与珮声随。
人闲宜岁晚,道者访幽期。
独与寒山别,行当暮雪时。
--皇甫曾柏台辞汉主,竹寺寄潜师。
荷策知君待,开门笑我迟。
--皎然暮阶县雨足,寒吹绕松枝,理辩尘心妄,经分梵字疑。
--郑说久承黄纸诏,曾赋碧云诗。
然诺惊相许,风流话所思。
--崔子向筌忘心己默,磬发夜何其。
愿结求羊侣,名山从所之。
--皇甫曾
谷口山多处,君归不可寻。
家贫青史在,身老白云深。
扫雪开松径,疏泉过竹林。
馀生负丘壑,相送亦何心。
博士本秦官,求才帖职难。
临风曲台净,对月碧池寒。
讲学分阴重,斋祠晓漏残。
朝衣辨色处,双绶更宜看。
上人远自西天至,头陀行遍南朝寺。
口翻贝叶古字经,手持金策声泠泠。
护法护身惟振锡,石濑云溪深寂寂。
乍来松径风露寒,遥映霜天月成魄。
后夜空山禅诵时,寥寥挂在枯树枝。
真法尝传心不住,东西南北随缘路。
佛川此去何时回,应真莫便游天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