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雨后万寿山三首·其三》
《雨后万寿山三首·其三》全文
清 / 弘历   形式: 七言绝句  押[侵]韵

云羃西山不见顶,情知今夕更为霖。

望诚难既沾偏易,清慨未纾忧后心。

(0)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雨后万寿山的景象,诗人以细腻的情感和深沉的思考,展现了对自然界的深刻感悟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忧虑。

首句“云羃西山不见顶”,以云雾缭绕的西山起笔,形象地描绘出山峰在云海中的朦胧景象,给人一种神秘而遥远的感觉。“羃”字生动地表现了云雾的浓厚与覆盖之感,而“不见顶”则强调了山峰的高耸与云雾的密集,两者相映成趣,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次句“情知今夕更为霖”,表达了诗人对即将到来的雨夜的预感。这里的“霖”字不仅指雨水的连续倾泻,更蕴含着诗人对自然现象背后深层意义的思考。通过“情知”二字,诗人将主观情感与客观景象巧妙结合,展现出他对自然变化的敏感与理解。

接下来的两句“望诚难既沾偏易,清慨未纾忧后心”,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思考。前一句“望诚难既沾偏易”运用对比手法,一方面表达了对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思考——“望诚”(期望的真诚)难以实现,而“沾偏”(偏爱或偏见)却容易发生;另一方面,也暗示了诗人对社会公正与个体命运之间矛盾的感慨。后一句“清慨未纾忧后心”则直接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忧虑与不平,尽管他试图以清正慷慨的态度面对世界,但内心的忧愁似乎永远无法得到缓解,流露出深深的无奈与悲凉。

整首诗通过对雨后万寿山景象的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细腻表达,展现了其对自然与社会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独到思考。诗中既有对自然美的赞美,也有对社会问题的反思,体现了诗人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

作者介绍
弘历

弘历
朝代:清

猜你喜欢

奉送杜侍御还京(一作杜中丞,一作林中丞)

罢战回龙节,朝天上凤池。
寒生五湖道,春入万年枝。
召化多遗爱,胡清已畏知。
怀恩偏感别,堕泪向旌麾。

(0)

春和杜相公移入长兴宅,奉呈诸宰执

欲向幽偏适,还从绝地移。
秦官鼎食贵,尧世土阶卑。
戟户槐阴满,书窗竹叶垂。
才分午夜漏,遥隔万年枝。
北阙深恩在,东林远梦知。
日斜门掩映,山远树参差。
论道齐鸳翼,题诗忆凤池。
从公亦何幸,长与珮声随。

(0)

建元寺昼公与崔秀才见过联句,与郑奉礼说同

人闲宜岁晚,道者访幽期。
独与寒山别,行当暮雪时。
--皇甫曾柏台辞汉主,竹寺寄潜师。
荷策知君待,开门笑我迟。
--皎然暮阶县雨足,寒吹绕松枝,理辩尘心妄,经分梵字疑。
--郑说久承黄纸诏,曾赋碧云诗。
然诺惊相许,风流话所思。
--崔子向筌忘心己默,磬发夜何其。
愿结求羊侣,名山从所之。
--皇甫曾

(0)

送孔征士

谷口山多处,君归不可寻。
家贫青史在,身老白云深。
扫雪开松径,疏泉过竹林。
馀生负丘壑,相送亦何心。

(0)

国子柳博士兼领太常博士,辄申贺赠

博士本秦官,求才帖职难。
临风曲台净,对月碧池寒。
讲学分阴重,斋祠晓漏残。
朝衣辨色处,双绶更宜看。

(0)

锡杖歌,送明楚上人归佛川(一作权德舆诗)

上人远自西天至,头陀行遍南朝寺。
口翻贝叶古字经,手持金策声泠泠。
护法护身惟振锡,石濑云溪深寂寂。
乍来松径风露寒,遥映霜天月成魄。
后夜空山禅诵时,寥寥挂在枯树枝。
真法尝传心不住,东西南北随缘路。
佛川此去何时回,应真莫便游天台。

(0)
诗词分类
悼亡 叙事 除夕 怀远 托物言志 七夕节 乐观 地点 抒情 赠答 写雪 西湖 写水 生活 愤慨 忧国忧民 思亲 伤感
诗人
李孙宸 张镃 陈琏 许及之 陈子升 徐贲 钟芳 张元凯 王彦泓 苏泂 孔平仲 李新 董嗣杲 霍与瑕 林大春 成廷圭 郑善夫 李锴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