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9诗句网 欢迎您的访问
当前位置:929诗句网 > 诗词大全 > 《观潮三首·其一》
《观潮三首·其一》全文
宋 / 苏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海门双峙隔沧溟,潮汐翻波势若倾。

万叠银山横一线,千挝鼍鼓震重城。

来无源委逢秋盛,信有盈亏应月生。

今古循环曾不涸,谈天闳辩岂能名。

(0)
注释
海门:指海上的门户,形容两座山峰像大门一样分立海中。
沧溟:古代对大海的称呼,形容海水深广。
鼍鼓:古代的一种鳄鱼皮鼓,常用于模仿潮水声。
盈亏:月亮的圆缺,象征潮水的涨落。
翻译
海门双峰对峙于广阔的海洋,潮水翻涌如同要倾覆一般。
无数银色山峦仿佛横亘一线,巨大的鼍鼓声震动着整座城市。
潮水来时没有源头,正值秋季涨潮最盛,似乎受月亮盈亏影响而变化。
自古至今,潮汐循环从未干涸,人们谈论天地间的宏大辩论又怎能穷尽其名。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颂的《观潮三首(其一)》,描绘了海门潮水壮观的景象。首句"海门双峙隔沧溟"写出了海门两座山峰对峙,海水浩渺如深渊的壮丽背景。次句"潮汐翻波势若倾"则生动描绘了潮水汹涌澎湃,仿佛要倾覆天地的动态画面。

"万叠银山横一线"运用比喻,将潮水比作起伏的银山,形象地展现了潮头如山峦般连绵不断,而"千挝鼍鼓震重城"则以鼍鼓声形容潮水撞击岸边的轰鸣,给人强烈震撼。接下来的"来无源委逢秋盛"暗示潮水涨落有规律,秋季尤其盛大,"信有盈亏应月生"进一步强调潮汐与月相变化的自然规律。

最后两句"今古循环曾不涸,谈天闳辩岂能名"表达了诗人对潮水永恒不息、自然规律无法言说的感慨,认为潮汐的壮观难以用言语完全表达。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雄浑,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潮水现象的深刻观察。

作者介绍
苏颂

苏颂
朝代:宋

(1020—1101)泉州同安人,徙居丹阳,字子容。苏绅子。仁宗庆历二年进士。知江宁。皇祐五年召试馆阁校勘,同知太常礼院。迁集贤校理,编定书籍。英宗即位,为度支判官。神宗立,擢知制诰,知审刑院,因奏李定拜官不合章法,落知制诰,出知婺州。元丰初,权知开封府,改沧州。奉旨编纂《鲁卫信录》。哲宗元祐初,除吏部尚书兼侍读,以邃于律历提举研制新浑仪。元祐七年拜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相务使百官守法遵职,量能授任。后罢知扬州,徙河南。绍圣末致仕。有《苏魏公集》、《新仪象法要》、《本草图经》。
猜你喜欢

谢泰和令沈槐卿同年惠武山鸡·其二

文山遥峙武山连,肯以宏才试小鲜。

地僻有灵禽亦异,官清无扰物皆仙。

何须鹤立矜群鸟,不信鸾栖屈大贤。

从此朝阳梧荫里,小窗报我一声先。

(0)

百花洲石公祠

百年灵气拥芳洲,共起新祠祀故侯。

好借亭台传韵事,最宜苹藻近清流。

花间堕泪空谈往,柳外行春旧纪游。

曾向明湖拜遗址,心香一瓣为公留。

(0)

过泰安,崇雨舲太守以《和杨雪椒方伯雨中登岱诗》索和次韵·其四

秀语吟来喜溢眉,山中怡悦白云资。

诗情清似风泉沁,民瘼殷于暑雨咨。

匠石搜岩惭我拙,仙都守土羡君宜。

登梯尚有重游约,要看东瀛日出时。

(0)

散馆后请假南归,途中述怀四首·其三

一第何曾易重轻,独惭无以答升平。

仰高才觉当头近,得路犹防信足行。

只恐京尘衣化素,不嫌官况水同清。

此身忧乐诚何事,世俗徒夸衣锦荣。

(0)

论文·其十五

文妖诗鬼尽争锋,苑症难医只有庸。

留得乾坤真气在,三春小草厌枯松。

(0)

杨花曲和随园韵·其六

绕梁燕子话苏州,剪断深闺寸寸愁。

荡子不来春渐老,满衣残雪下红楼。

(0)
诗词分类
羁旅 奉和 赞颂 应制 离愁 伤春 忆昔 闺思 黄河 访友 劝勉 喜悦 竹子 客愁 写山 写鸟 亲情 音乐
诗人
李斯 曾参 吕不韦 公羊高 谷梁赤 宁戚 孔子 墨子 江采萍 徐惠 李朝威 李延寿 房玄龄 吴理堂 邹弢 孙梁 洪昇 郭麐
诗词赏析
名句欣赏

Copyright © 2025 929诗句网

本站提供古诗文赏析及诗词名句翻译。

网站备案/许可证号:备案号-豫25011f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