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风吹绣陌,扶杖过桥头。
柳岸轻烟锁,花溪月自流。
燕抛双剪去,荷长小钱浮。
曲折随芳径,春光一望收。
暖风吹绣陌,扶杖过桥头。
柳岸轻烟锁,花溪月自流。
燕抛双剪去,荷长小钱浮。
曲折随芳径,春光一望收。
这首诗描绘了乡村春日游赏的恬静与美好。首句“暖风吹绣陌”,以温暖的春风拂过如锦绣般的田间小路开篇,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斑斓的画面。接着,“扶杖过桥头”一句,通过行人的动作,增加了画面的动态感,使整个场景更加生动。
“柳岸轻烟锁”描绘了柳树环绕的河岸上,轻柔的烟雾缭绕,增添了几分朦胧美。“花溪月自流”则将视线转向溪边,繁花点缀的溪水在月光下缓缓流淌,静谧而美丽。这一联通过“锁”和“流”两个动词,既表现了景物的静态美,又赋予了动态感,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宁静。
“燕抛双剪去”描绘了燕子在空中飞舞的场景,仿佛在剪裁着天空的云朵,充满了生机与活力。“荷长小钱浮”则转而描写荷塘中的景象,荷花初绽,如同铜钱般大小,漂浮在水面,既展现了植物生长的自然之美,也暗示了季节的更迭。
最后,“曲折随芳径,春光一望收”总结了整个游赏过程,强调了沿着香气四溢的小径漫步,最终将春天的美景尽收眼底。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乡村春日的宁静与生机,以及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深感悟。
媚脸藏春,烟眉锁恨,料得晚妆初卸。
阑边月子正弯弯,记年时、凭肩清话。帘钩写挂。
被风揭、画罗裙衩。昵人前,只鸦鬟未整,钗儿溜也。
怜今夜。旅客蛮江,飞梦红楼罅。
知卿拥髻不成眠,掩双扉、漏阑灯灺。伴伊兰麝。
定添个、影儿如画。蓦惊回,又是晓钟敲乍。
乍来时,一帘斜月黄昏。
记取小语衣边,分赠与啼痕。
欲倩灵蛛写怨,怕蛛丝太弱,不织回文。
怪烛偏阑转,忽携黯省,各自含颦。
一团赪玉,明妆照水,天为谁春。
惜别帘笼,空自有、翠鹦凄语,分付愁人。
迢迢瘴岭,只梦中、曾见朝云。
问甚日,向灯前拥髻,拭伊粉泪,沾湿罗巾。
山市驰橇,冰坛竞屐,胡天朔雪初乾。
已霁仍严,将融又结,疏林惯写萧闲。
风裁争峻,指松柏、相期岁寒。
飘零休诉,人远天涯,树老江潭。年时苦忆长安。
云斗尖叉,吟兴遍酣。
官阁梅花,梁园宾客,梦痕一样阑珊。
暮秋千叠,拥云气、横遮乱山。
凄迷谁见,鸿爪西洲,马首蓝关。
倦枕欹愁,重衾滞梦,小楼深锁春寒。
笙歌绕院,咫尺送喧阗。
想见华筵初散,怎禁得、酒冷香残。
空剩了,深宵暗雨,淅沥洗馀欢。
愁看,佳丽地,帷灯匣剑,玉敦珠槃。
怕人事年光,一样阑珊。
慢说霓裳调好,秋坟唱、禅味同参。
疏帘外,银澜弄晓,江上数峰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