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饥民多,宁阳饥民少。
岂其赈济周,被灾原较小。
入疆觇田野,荒芜与治好。
用以行庆让,是亦一善道。
尤赖雨旸时,宏恩出大造。
耕九而馀三,伊古为大经。
所以耿寿昌,建仓名常平。
后代莫能易,要在善施行。
年来筹增贮,岂非图粟盈。
侵寻价踊贵,匪爱实害氓。
设其积蓄无,遇灾难拄撑。
所贵拊民者,斟酌持权衡。
曲阜饥民多,宁阳饥民少。
岂其赈济周,被灾原较小。
入疆觇田野,荒芜与治好。
用以行庆让,是亦一善道。
尤赖雨旸时,宏恩出大造。
耕九而馀三,伊古为大经。
所以耿寿昌,建仓名常平。
后代莫能易,要在善施行。
年来筹增贮,岂非图粟盈。
侵寻价踊贵,匪爱实害氓。
设其积蓄无,遇灾难拄撑。
所贵拊民者,斟酌持权衡。
这首诗反映了清朝乾隆皇帝对地方治理和民生问题的关注。通过对比曲阜和宁阳两地的饥荒情况,探讨了赈济灾民、土地治理、粮食储备以及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首先,诗中提到宁阳的饥荒情况相对较少,这可能是因为当地在灾后得到了较好的赈济和治理。乾隆皇帝借此强调了政府在灾害发生时及时提供援助的重要性,以及合理的土地管理和灾后恢复措施对于减轻灾情的作用。
接着,诗人描述了进入灾区观察的情况,指出荒芜的土地与治理良好的地区形成鲜明对比。这反映出有效的土地利用和管理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乾隆皇帝在此强调了“耕九而余三”的传统农业原则,即通过合理耕作,确保足够的粮食供应。
进一步地,诗中提到了耿寿昌建立常平仓的历史典故,常平仓是一种古代政府用于调节粮价、储存粮食以备不时之需的制度。乾隆皇帝赞扬了这一制度,并指出后代应继承并实践这一善政,强调了政府在粮食储备和价格调控方面的责任。
最后,乾隆皇帝反思了近年来粮食储备的增加是否真正有助于解决粮食短缺问题,以及在粮食价格波动时如何避免损害百姓利益。他提出,作为统治者,应当谨慎权衡,确保粮食政策既能满足国家储备需求,又能保护普通民众免受经济压力。
综上所述,这首诗体现了乾隆皇帝对社会民生问题的深切关怀,以及他对古代治国理念和现代政策实践的思考。通过对比不同地区的情况,强调了政府在灾害应对、土地管理、粮食储备和价格调控等方面的责任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