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到竹边知未是,竹来眼里亦全非。
诸人问我真如意,不到山前带笠归。
眼到竹边知未是,竹来眼里亦全非。
诸人问我真如意,不到山前带笠归。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诗人对竹子的独特见解与感悟。首句“眼到竹边知未是”,诗人以自问自答的方式,表达了初见竹时的疑惑与不解,暗示了竹子的形态与精神难以仅凭一瞥便能完全把握。接着,“竹来眼里亦全非”一句,进一步强调了竹子在不同视角下展现出的不同面貌,以及人的认知有限性,即使面对实物,也难以完全捕捉其全部特征。
后两句“诸人问我真如意,不到山前带笠归”,则展现了诗人对于艺术创作与自然观察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面对他人询问,诗人并未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以自身行为——“不到山前带笠归”——作为回应,意在表明真正的理解与欣赏,需要深入体验与沉浸其中,而非仅仅停留在表面或他人的解释上。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独特感知,也反映了其对艺术创作深入体验和自我探索的态度。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竹子的观察与感悟,探讨了艺术创作、自然观察与个人体验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对事物深层理解的追求。诗中蕴含的哲理意味深长,引人深思。
杨柳护桥春欲暗,山茶出屋人未知。
冒田决决走流水,小夫铲塍翁夹篱。
雪晴春巷生青草,烟湿人家营晚炊。
心疑辋川摩诘画,目诵匡山商老诗。
夜投村店想清境,蛙满四邻檐月移。
卧看孤灯心耿耿,呼童觅纸聊记之。
上方细路蟠如绾,下有晴川平似坂。
近水远山皆可人,跃踊来供搜句眼。
小池中有江湖春,孤洲便可呼白蘋。
团团倚槛看清澈,不敢洗耳山僧嗔。
谁不从王事,夙夜独匪懈。
休沐犹坐曹,伏日不归廨。
平生熟大法,馀事工小楷。
自称霹雳手,作县真癣疥。
董宣虽强项,临事中实骇。
从君学吏礼,稍稍识起拜。
今当告别去,何以赠行迈。
二十罚自亲,此理须少戒。
檐前群鹊鸣相呼,法当有客或远书。
吾今何处得书尺,而况宾客乘轩车。
平生眼中抹泥涂,汎爱了不分贤愚。
卒为所卖罪满躯,放逐南越烹蟾蜍。
百口寄食西南隅,三年莫知安稳无。
家书已自不可必,更望故人双鲤鱼。
故人顷来绝能疏,况复万岭千江湖。
鸡肋曾是安拳馀,至今畏客如于菟。
岂惟避谤谢还往,此日谁肯窥吾庐。
杜门却扫也不恶,何但忘客兼忘吾。
喧喧鸣鹊汝过矣,曷不往噪权门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