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见论成败,先几烛是非。
端倪还眇眇,勋绩自巍巍。
学僻门常掩,诗枯毫懒挥。
何时住岩下,质问此心微。
浅见论成败,先几烛是非。
端倪还眇眇,勋绩自巍巍。
学僻门常掩,诗枯毫懒挥。
何时住岩下,质问此心微。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阳枋所作,属于和黄循斋送景正辅户曹之夔的第三首。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表达个人学问与心志的诗句。
“浅见论成败,先几烛是非。” 这两句表明诗人对于世事成败有着自己的浅显看法,而在夜深人静时,以蜡烛为伴,审视自己的行为是非对错。这里的“浅见”和“先几烛”都隐含了一种独处思考、自我反省的情境。
“端倪还眇眇,勋绩自巍巍。” 这两句则描绘了诗人在深夜中对自己的学问和功业进行回顾,虽然外界看不见他的努力与成就,但他本人心知肚明,这种内心的满足和骄傲如同高山一样巍然。
“学僻门常掩,诗枯毫懒挥。” 这两句表达了诗人的隐逸生活,他的书房经常紧闭,而且他的诗思因长期不用而变得枯燥,不愿再提笔写作。这反映出诗人对于世俗功名的一种淡泊和对个人修养的专注。
“何时住岩下,质问此心微。” 最后两句则是诗人对未来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他想在自然中静心思考,询问自己内心深处的声音。这里的“ 何时” 表达了一种期待和渴望,而“质问此心微”则透露出诗人对于内省自察的重视。
整首诗通过对夜晚独处、学问功业、私隐生活以及内心世界的描绘,展现了诗人超脱世俗、追求精神寄托的心路历程。
金源立国雄且武,蹴宋歼辽跨中土。
岂知中叶渐陵夷,虓阚凭陵有蒙古。
燕京南迁到汴京,花帽不守杏花营。
黄河已失合达死,犹欲假息悬瓠城。
悬瓠頟頟近荆楚,京湖亦有复仇举。
长围已合效鱼丽,痴心尚恃柴潭固。
柴潭楼下碧漪漪,上有伏弩下潜螭。
一朝决之入汝水,螭亡潭涸竟奚为。
幽兰轩中苦复苦,分取遗骸藏宋圄。
当年忠烈冠华夷,惟有忠臣忽斜虎。
具区东南注,结灵在湖泖。
吴中六七相,阶也强哉矫。
弱冠抗高议,遂撄永嘉摽。
三年出理刑,再移秉文考。
以彼简贵资,著此循良表。
不闻厌摧颓,况乃怀险懆。
四十改司经,五十进宫保。
屹然砥中朝,癸丑迄丁卯。
主上自神武,元臣实凶狡。
畴避明旨责,奏对聊草草。
畴避蜚语中,模棱亦稍稍。
位祟势益危,局大心弥小。
定策裕景间,秉塞洞沉眇。
西北无宁塞,东南岁云扰。
密勿策遐荒,窾曲一何憭。
遗诏出袖间,四海涕漫浩。
一闻齐张吠,眷焉忆鲈茅。
进则建宏业,退乃洞微兆。
俯仰今昔间,端揆发深悄。
勿谓时世易,精诚以为宝。
桓桓陆尚书,灭贼气雄决。
矫矫朱督抚,威棱被闽浙。
人生在草莽,谁其辨英杰。
陆本落魂生,感触念空热。
朱也遘家难,伶仃茹荼蘖。
一遭毅皇宠,淮海荡流贼。
故乡开制府,熊貔亘阡陌。
一受世庙简,往静海夷窟。
两省兼镇巡,一切从军法。
齐刘跳兖豫,中原日流血。
番舶薮权贵,根株两盘结。
黠者多观望,鄙夫共推掣。
二公身任之,誓斩朝家孽。
当时狼山上,丰碑势嵲。
至今闽海头,清夜鬼淅沥。
骄矜与峭深,繇来豪隽色。
一朝壮心遂,遑念他人觖。
丹书不议劳,青史有余责。
所以朝廷上,人人避疆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