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景旷佳宾,徘徊夜漏频。
金波徒汎酒,瑶瑟已生尘。
露白移长簟,风清挂幅巾。
西园旧才子,想见洛阳人。
圆景旷佳宾,徘徊夜漏频。
金波徒汎酒,瑶瑟已生尘。
露白移长簟,风清挂幅巾。
西园旧才子,想见洛阳人。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宴宾客、赏月之余的闲适情景。开篇“圆景旷佳宾,徘徊夜漏频”两句,设定了一个在圆月下与佳宾徘徊的夜晚场景,夜漏的滴答声似乎也随着宾客的闲庭漫步而缓慢流转。
接下来,“金波徒汎酒,瑶瑟已生尘”两句,通过对比鲜明的事物——金色的酒波与瑶瑟(一种古代乐器)上的尘土,诗人表达了宴会之后的宁静和略带哀愁的情绪。这里金波代表着宴席中的豪华,而瑶瑟生尘则暗示了一种过后的寂寞。
“露白移长簟,风清挂幅巾”两句,描写了夜晚露水沾湿了桌上的摆设,同时月光清朗之下,轻柔的风吹动了悬挂的丝巾。这两句更深化了宴会后的闲适与宁静。
最后,“西园旧才子,想见洛阳人”两句,则是诗人的感慨。西园可能指的是诗人居住的地方,而“旧才子”则是对自己或某位友人的称呼。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于远方洛阳人的思念之情,通过这种方式展现了诗人内心的乡愁。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淡远,充分体现了唐代诗词的风格。
孤云野鹤本无求,刚被差充粥饭头。
担负一蒫牙齿债,钟鸣鼓响几时休。
冒雪敲冰乞米回,斋堂如海钵单开。
众中若有知恩者,一粒何曾咬破来?
千里驱驰出为人,颜容消瘦老于真。
食轮转後无余事,莫学诸方转法轮。
何时平地起浮图,化得冬粮但付厨。
推倒禅床并拄杖,饥来吃饭看西湖。
殿中泥佛已丹青,堂上禅师也画成。
笑我形骸枯木样,无禅无佛太粗生!
甲光射曾云,雨脚不敢到。
西山明古雪,秋日一竿照。
先偏井络密,後拒参旗掉。
分弓滴博平,鸣剑伊吾小。
君看天山箭,狐兔何足了开边吾岂敢,自治有余巧。
归来翠帷卷,聊共黄花笑。
虽无落帽风,亦复接{上四下离}倒。
余闲校笔阵,刻烛龙蛇扫。
毛锥乃更勇,我亦鼓旗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