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耳无钧天,繁响怨荒雨。
谁邀兰浦槎,梦寻月中杵。
发翠彫石莎,瓷青碾花乳。
吸纳灵阊霞,结为玉冰贮。
秋气得至渟,初籁泄成缕。触我?珑心,已通上界语。
和薰妫帝琴,节之大吕虡。
岂有官私疑,而同竞蛙部。
元声夺梵钟,佛想闇然沮。
一红崖背花,娟裳欲升举。
郡王无留园,相业亦黄土。
坐感萋磴烟,冥冥湿终古。
应有瑶魄寒,静夜撷松麈。
来听吾歌清,和以猿啸苦。
俗耳无钧天,繁响怨荒雨。
谁邀兰浦槎,梦寻月中杵。
发翠彫石莎,瓷青碾花乳。
吸纳灵阊霞,结为玉冰贮。
秋气得至渟,初籁泄成缕。触我?珑心,已通上界语。
和薰妫帝琴,节之大吕虡。
岂有官私疑,而同竞蛙部。
元声夺梵钟,佛想闇然沮。
一红崖背花,娟裳欲升举。
郡王无留园,相业亦黄土。
坐感萋磴烟,冥冥湿终古。
应有瑶魄寒,静夜撷松麈。
来听吾歌清,和以猿啸苦。
这首诗描绘了水乐洞的神秘与壮丽,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
首句“俗耳无钧天,繁响怨荒雨”以对比手法开篇,将世俗的嘈杂与自然界的和谐之美进行对比,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向往。接着,“谁邀兰浦槎,梦寻月中杵”运用浪漫的想象,仿佛在梦中寻找那遥远的自然奇观,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
接下来的几句“发翠彫石莎,瓷青碾花乳。吸纳灵阊霞,结为玉冰贮”描绘了水乐洞内景物的瑰丽,翠绿的石头、青瓷般的色泽、如乳般细腻的纹理,以及凝聚的云霞与冰晶,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画面。
“秋气得至渟,初籁泄成缕”则进一步渲染了洞内的静谧与和谐,秋风轻拂,初起的声音如同细丝般飘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
“触我?珑心,已通上界语”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触动与感悟,仿佛与自然界的灵性相通,感受到了超越凡尘的真理。
“和薰妫帝琴,节之大吕虡”运用音乐的比喻,将自然界的和谐比作音乐,进一步强调了自然之美与艺术之美的融合。
“岂有官私疑,而同竞蛙部”表达了对世俗功利的批判,认为真正的美不应受到官场私欲的干扰,而应像自然界的和谐一样,不受外界纷扰。
“元声夺梵钟,佛想闇然沮”则将自然之声与宗教的庄严进行对比,强调自然之美的独特与神圣。
最后,“一红崖背花,娟裳欲升举”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景象,红崖背后绽放着花朵,仿佛仙女即将升空,充满了神秘与美丽。
“郡王无留园,相业亦黄土”表达了对历史人物的感慨,暗示了权力与财富的短暂,强调了自然之美的永恒。
“坐感萋磴烟,冥冥湿终古”描绘了诗人坐在山间,感受到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永恒,充满了哲思。
“应有瑶魄寒,静夜撷松麈”表达了诗人对夜晚静谧的自然美景的期待,仿佛瑶池中的寒光,静夜中采摘松针,充满了诗意与宁静。
“来听吾歌清,和以猿啸苦”则是诗人邀请读者一同欣赏自然之美,通过歌声与猿鸣的和声,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与共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水乐洞的描绘,展现了自然之美、艺术之美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清代诗歌中的一篇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