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城朝烟澹,山谷落叶赤。
阴风千里来,吹汝江上宅。
鹍鸡号枉渚,日色傍阡陌。
借问持斧翁,几年长沙客。
哀哀失木狖,矫矫避弓翮。
亦知故乡乐,未敢思夙昔。
昔在凤翔都,共通金闺籍。
天子犹蒙尘,东郊暗长戟。
兵家忌间谍,此辈常接迹。
台中领举劾,君必慎剖析。
不忍杀无辜,所以分白黑。
上官权许与,失意见迁斥。
仲尼甘旅人,向子识损益。
朝廷非不知,闭口休叹息。
余时忝诤臣,丹陛实咫尺。
相看受狼狈,至死难塞责。
行迈心多违,出门无与适。
于公负明义,惆怅头更白。
寒城朝烟澹,山谷落叶赤。
阴风千里来,吹汝江上宅。
鹍鸡号枉渚,日色傍阡陌。
借问持斧翁,几年长沙客。
哀哀失木狖,矫矫避弓翮。
亦知故乡乐,未敢思夙昔。
昔在凤翔都,共通金闺籍。
天子犹蒙尘,东郊暗长戟。
兵家忌间谍,此辈常接迹。
台中领举劾,君必慎剖析。
不忍杀无辜,所以分白黑。
上官权许与,失意见迁斥。
仲尼甘旅人,向子识损益。
朝廷非不知,闭口休叹息。
余时忝诤臣,丹陛实咫尺。
相看受狼狈,至死难塞责。
行迈心多违,出门无与适。
于公负明义,惆怅头更白。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深秋的萧瑟景象和内心的忧虑情感。开篇“寒城朝烟澹,山谷落叶赤”两句,生动地勾勒出一个早晨寒冷、山谷染红的画面,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营造了一种萧瑟孤寂的氛围。
接着,“阴风千里来,吹汝江上宅”则是从远处吹来的阴冷之风,对诗人居所产生了影响,表现出一种外在环境的动荡与内心的不安。
“鹍鸡号枉渚,日色傍阡陌”中的“鹍鸡”可能指的是水鸟,它们的叫声和日光的偏照共同构成了一幅秋天的景象,但这种景色并未带来愉悦,而是加深了诗人的忧郁。
“借问持斧翁,几年长沙客”则透露出诗人对往昔的询问和自己流离失所的感慨,“持斧翁”可能指的是修路的人,诗人通过这个细节表达了自己的漂泊不定和对归乡的渴望。
“哀哀失木狖,矫矫避弓翮”中的“哀哀”表现出一种哀伤之声,而“失木狖”则可能比喻着失去了依靠,“矫矫避弓翮”则是形容一种迫不得已的逃避,这些都反映了诗人内心的不安和无助。
接下来的“亦知故乡乐,未敢思夙昔”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但又不敢深陷于往日的回忆之中,因为那可能会带来更多的哀伤。
“昔在凤翔都,共通金闺籍。天子犹蒙尘,东郊暗长戟”则是诗人对过去经历的一种回顾,那时他与官员有着联系,但现在天子(指君主)依然蒙尘,国家动荡不安,而“东郊暗长戟”则可能暗示着战乱的氛围。
以下几句“兵家忌间谍,此辈常接迹。台中领举劾,君必慎剖析。不忍杀无辜,所以上官权许与,失意见迁斥”则是诗人对当时战乱和朝政的评论,他提醒君主要警惕奸细,并且在处理事务时要审慎,不应滥杀无辜之人,同时也反映了上下之间观点不一,导致的意见相左。
“仲尼甘旅人,向子识损益”中的“仲尼”指的是孔子,这里诗人可能是在借用孔子的智慧来劝导君主或是自我安慰,而“向子识损益”则表达了对未来变化的预见和适应。
最后,“朝廷非不知,闭口休叹息。余时忝诤臣,丹陛实咫尺。相看受狼狈,至死难塞责。行迈心多违,出门无与适。于公负明义,惆怅头更白”则是诗人对朝廷的不满和自我辩解,他表达了对朝政的失望,以及自己作为臣子在困境中的无奈和责难,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力回天的悲哀。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忧虑与不安,以及对国家动荡、个人命运的深刻感悟。这不仅是一次外在环境的描述,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次深刻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