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三秋污祖席,前年七夕始移茅。
干戈匝地惊林木,居食从天笑斗筲。
入海已深龙鳖蛰,望山犹隔虎狼咆。
高峰雪月何生事,泣向西飙作解嘲。
三十三秋污祖席,前年七夕始移茅。
干戈匝地惊林木,居食从天笑斗筲。
入海已深龙鳖蛰,望山犹隔虎狼咆。
高峰雪月何生事,泣向西飙作解嘲。
这首诗描绘了秋天的景象与诗人内心的感慨。首句“三十三秋污祖席”,以“三十三秋”点明时间之长,暗示岁月的流逝;“污祖席”则可能暗喻时光的流逝带来的一些变化或不洁之事,引发读者对时光流转的思考。
接着,“前年七夕始移茅”一句,通过七夕这一传统节日的转折,暗示生活状态的变化,或许是指搬家或改变居住环境。这样的转变在平静的叙述中蕴含着生活的波折和变迁。
“干戈匝地惊林木,居食从天笑斗筲”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战乱四起、民不聊生的场景。战争的阴影笼罩大地,连树木都为之颤抖,而“居食从天笑斗筲”则以幽默的笔触,讽刺那些在战乱中依然自得其乐的人们,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和对战争的批判。
“入海已深龙鳖蛰,望山犹隔虎狼咆”进一步描绘了战乱中的景象,深海中的龙鳖因战乱而蛰伏,象征着社会秩序的混乱;而“望山犹隔虎狼咆”则形象地表现了人们在寻找避难所时的艰难与危险。
最后,“高峰雪月何生事,泣向西飙作解嘲”两句,诗人将目光投向自然,以雪月为背景,表达了一种超脱于现实的哀愁与反思。面对自然的宁静与美好,诗人却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悲哀,似乎在用自然界的纯净来反衬人间的苦难。同时,“泣向西飙作解嘲”也暗示了诗人试图以幽默的方式自我安慰,面对生活的艰辛与不公。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以及在困境中寻求精神慰藉的努力。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