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阳乱山中,阴雺日夕发。
晴光尚希见,况复求夜月。
二年逢中秋,曾不识皎洁。
烟云尔何事,常此作蓬勃。
才令薄中明,已遣浓处没。
群邪利幽暗,左右觉窸窣。
清光若蒙蔽,谁为我磨拂。
庭下倚高株,露华沾鬓发。
陵阳乱山中,阴雺日夕发。
晴光尚希见,况复求夜月。
二年逢中秋,曾不识皎洁。
烟云尔何事,常此作蓬勃。
才令薄中明,已遣浓处没。
群邪利幽暗,左右觉窸窣。
清光若蒙蔽,谁为我磨拂。
庭下倚高株,露华沾鬓发。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特殊的景象和情感体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向往以及内心的情感挣扎。
"陵阳乱山中,阴雺日夕发。晴光尚希见,况复求夜月。" 开篇即设定了一种迷离而神秘的氛围,陵阳之地在傍晚时分浓郁的阴霾之中,连日光都难以窥见,更遑论夜晚的明月了。这几句展示了诗人面对自然景象时的心境,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渴望。
"二年逢中秋,曾不识皎洁。烟云尔何事,常此作蓬勃。" 诗中的“二年”暗示了一种长时间的等待与期待,而中秋之月却未能如愿以偿,这种未能实现的美好让诗人感到迷惑和不解。烟云在这里象征着蒙蔽和混沌,诗人对此感到困惑,不解其意。
"才令薄中明,已遣浓处没。群邪利幽暗,左右觉窸窣。" 这几句透露了诗人内心的挣扎与痛苦。在微弱的光明尚未完全显现之前,深邃的黑暗就已经消逝,这种对比强烈地映照出诗人的内心世界。群邪和幽暗象征着世间的诸多不公和困扰,让人感到左右为难,不知所措。
"清光若蒙蔽,谁为我磨拂。庭下倚高株,露华沾鬓发。" 最后几句表达了诗人对纯洁之物的渴望。在这种被蒙蔽的清光之中,诗人发出呼唤,有谁能替他净化心灵?最后一句“庭下倚高株,露华沾鬓发”则描绘了一种超脱尘俗、与自然合一的境界,虽身处尘世,却也能获得某种精神上的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