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养蛟龙谩凿池,惟应道术两相知。
论年校德予惭老,强识多闻子可师。
监彼盈虚门若市,明于取舍智犹棋。
干时已副宽民诏,沈俊休吟咏史诗。
欲养蛟龙谩凿池,惟应道术两相知。
论年校德予惭老,强识多闻子可师。
监彼盈虚门若市,明于取舍智犹棋。
干时已副宽民诏,沈俊休吟咏史诗。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颂的作品,名为《公说再和并前十五篇辄复课六章用足前篇之阙(其三)》。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首描写个人修养、学问和对待世事态度的诗句。
“欲养蛟龙谩凿池,惟应道术两相知。”这里的“蛟龙”象征着高洁的品格或才能杰出的人物,“谩凿池”则是比喻修养身心的场所。诗人表达了想要培育自己的高尚品质,但这需要深厚的道德修为和学问。
“论年校德予惭老,强识多闻子可师。”随着年龄的增长(论年),诗人反思自己的品行(校德)时感到愧疚(惭老)。他认为自己虽然年岁已高,但还能坚持学习、广泛听取知识(强识多闻),因此仍有资格成为他人的老师。
“监彼盈虚门若市,明于取舍智犹棋。”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观察世事的态度。如同观看市场上的人群一样,诗人洞悉世事的盛衰( 盈虚),在选择与放弃之间表现出棋局般的智慧。
“干时已副宽民诏,沈俊休吟咏史诗。”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政治理想和对文学的追求。在历史上,他希望能够辅佐君主(干时),推行宽厚的政策(副宽民诏)。同时,他也享受沉浸在历史与诗词之中,体味古人智慧。
整首诗展示了作者苏颂对于个人修养、学问、对世事的洞察力以及文学追求的深刻思考。
薄酒长亭别,饱饭故园归。
两年婉婉席上,甘苦每同之。
騄骥群中独步,麋鹿兴前不瞬,孰可与争驰。
力挽不能寸,健翮遽斜飞。经营事,艰难状,老天知。
区区塞马得失,一笑付观棋。
用则风云万里,不用烟霞一壑,两鬓未应丝。
回首乌樯外,鸥鸟自忘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