耒耜见于易,圣人取风雷。
不有仁智兼,利端谁与开。
神农后稷死,般尔相寻来。
山林尽百巧,揉斲无良材。
耒耜见于易,圣人取风雷。
不有仁智兼,利端谁与开。
神农后稷死,般尔相寻来。
山林尽百巧,揉斲无良材。
这是一首宋代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的作品,体现了诗人对农业劳动和圣贤之道的思考。诗中“耒耜见于易”表明农事自有其规律可循,“圣人取风雷”则是说圣贤之人能够领悟天地间自然界的声音,象征着他们高远的智慧和深邃的洞察力。接下来的“不有仁智兼,利端谁与开”强调了只有既具备仁心又拥有智慧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并开展事业。
“神农后稷死,般尔相寻来”一句,提到了远古的神农氏和后稷,他们都是我国古代农业的代表人物,诗人通过他们的名字,表达了对农业先驱者的尊重以及希望继承发扬他们的事业。紧接着,“山林尽百巧,揉斲无良材”则描绘了一种场景:在大自然中,无论是多么巧夺天工的手艺,都难以找到足够优秀的材料来施展。
整首诗通过对农业劳动和古代圣贤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于智慧、仁心与事业成功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同时,也反映出王安石作为北宋时期变法派代表人物,对于社会改革和发展的关注,以及他个人对农业重要性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