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君栖迹所,竹径与衡门。亦在乾坤内,独无尘俗喧。
新泉浮石藓,崩壁露松根。更说寻僧处,孤峰上啸猿。
到君栖迹所,竹径与衡门。亦在乾坤内,独无尘俗喧。
新泉浮石藓,崩壁露松根。更说寻僧处,孤峰上啸猿。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朋友隐逸山中的生活情景,充满了宁静与自然之美。
“到君栖迹所,竹径与衡门。”这里“栖迹所”指的是朋友的居所,这个地方被绿色的竹子和简朴的木制门户环绕,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竹径轻柔地引领着步人进入这个宁静的世界,而衡门则像是自然界中的一道界限,将尘世与山居隔开。
“亦在乾坤内,独无尘俗喧。”诗人进一步描写这种环境,它位于天地之间,却独自享受着远离尘嚣的安宁。这里没有世间的喧哗,只有大自然的声音。
“新泉浮石藓,崩壁露松根。”这两句通过对山中的泉水和岩石的描写,展现了山居生活的另一面。清新的泉水在岩石上形成了绿色的苔藓,而崩塌的岩壁下则露出参天的松树根部。这不仅是自然景观的美丽写照,也象征着坚韧不拔和生命力。
“更说寻僧处,孤峰上啸猿。”最后两句诗转向了对朋友寻找一位居住在山中的僧人的描述。孤峰之巅,只听得见猿猴的啸叫声,这里不仅传达了一种空间上的高远,也暗示着一种精神上的超脱。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生动的情感表达,展现了山居生活的美好,以及对自然界深层次的向往。
牛马江东走。陪满座、邹枚上客,为君称寿。
七叶貂蝉连凤阙,坐拥银筝翠袖。
又兄弟、才雄八斗。
三十王郎年正少,拾黄金、铸印双悬肘。
此意气,古无有。淡黄十里隋堤柳。
更多少、竹西歌吹,樊川诗酒。
满目关山原不恶,只是繁华非旧。
算惟有、文章不朽。
簌簌珠帘人不捲,看使君、灯火春城口。
依稀羡,欧阳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