缥缈浮图宫,俨若王者居。
列徒二三千,僮仆数百馀。
饱食被纨素,安坐谈空虚。
秋来入租税,鞭朴耕田夫。
不恤终岁苦,徵求尽锱铢。
野人不敢怒,泣涕长欷歔。
缥缈浮图宫,俨若王者居。
列徒二三千,僮仆数百馀。
饱食被纨素,安坐谈空虚。
秋来入租税,鞭朴耕田夫。
不恤终岁苦,徵求尽锱铢。
野人不敢怒,泣涕长欷歔。
这首诗名为《感兴七首(其四)》,由元代诗人陈高所作。诗中描绘了一幅庙宇与世俗社会交织的图景,通过对比庙宇中的僧侣生活与农民的劳苦,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感慨。
首句“缥缈浮图宫,俨若王者居”以“缥缈”形容庙宇的虚幻与超脱,将之比作王者的居所,暗示庙宇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接着,“列徒二三千,僮仆数百馀”描绘了庙宇内僧侣众多、仆从繁多的景象,显示其规模宏大。
“饱食被纨素,安坐谈空虚”两句则聚焦于僧侣的生活状态,他们衣着华美,生活富足,闲适地谈论佛法,过着与世隔绝的宁静生活。这种生活与下文农民的辛苦形成鲜明对比。
“秋来入租税,鞭朴耕田夫”揭示了农民的艰辛。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但农民却要缴纳沉重的租税,承受鞭打的惩罚,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农民的悲惨境遇。
“不恤终岁苦,徵求尽锱铢”进一步强调了官府对农民的苛捐杂税,不顾农民一年的辛劳,榨取每一分每一厘。
最后,“野人不敢怒,泣涕长欷歔”表达了农民面对压迫时的无奈与痛苦,他们虽心有不满,却不敢反抗,只能默默哭泣,表达内心的哀伤。
整首诗通过对比僧侣与农民的生活,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与残酷,表达了诗人对底层人民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