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游京都日,遥羡稽山名。
分刺江海郡,朅来徵素情。
松露洗心眷,象筵敷念诚。
薄云界青嶂,皎日鶱朱甍。
苔涧深不测,竹房闲且清。感真六象见,垂兆二?鸣。
古今信灵迹,中州莫与京。
林巘永栖业,岂伊佐一生。
浮悟虽已久,事试去来成。
观念幸相续,庶几最后明。
薄游京都日,遥羡稽山名。
分刺江海郡,朅来徵素情。
松露洗心眷,象筵敷念诚。
薄云界青嶂,皎日鶱朱甍。
苔涧深不测,竹房闲且清。感真六象见,垂兆二?鸣。
古今信灵迹,中州莫与京。
林巘永栖业,岂伊佐一生。
浮悟虽已久,事试去来成。
观念幸相续,庶几最后明。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游览京都法华寺的景象和心境。诗人通过对自然美景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佛法的向往和内心的宁静与纯净。
“薄游京都日,遥羡稽山名。”开篇即设定了一种闲适而又有些许向往的情绪。京都作为古都,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充满了历史的沉淀,这里的“稽山名”可能指的是法华寺所在的山峰,诗人对这座山的敬仰和羡慕之情溢于言表。
“分刺江海郡,朅来徵素情。”这里的“分刺”可能意味着从繁忙的尘世中抽离出来,而“徵素情”则是诗人在寻求一种更为纯粹和本真的情感。这两句传递出一种超脱红尘、追求心灵净化的意境。
“松露洗心眷,象筵敷念诚。”松露常用来比喻清高自洁,而“洗心”则是对内心世界的一种净化和洗礼。“象筵”是佛教中用于坐禅的垫子,这里象征着一种向往和追求。“敷念诚”则表明了诗人对于信仰的真诚和专注。
“薄云界青嶂,皎日鶱朱甍。”这一句描绘了一种超然物外的景致。薄云笼罩下的青山,阳光照耀下呈现出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气息。
“苔涧深不测,竹房闲且清。”“苔涧”指的是树木覆盖的小溪,这里的“深不测”表现了自然景观的幽深与奥秘。而“竹房闲且清”则是诗人在这种环境中所感受到的心灵宁静和生活的简朴。
“感真六象见,垂兆二?鸣。”这两句可能在引用佛教经典中的某些概念或观点,但由于信息不完整,无法给出确切的解释。
“古今信灵迹,中州莫与京。”这里诗人似乎在强调历史上那些神圣的遗迹和京都之间独特的联系,这里可能隐含着对佛法不朽的赞美。
“林巘永栖业,岂伊佐一生。”这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于修行的一种坚持和投入,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
“浮悟虽已久,事试去来成。”这两句可能是在反思自己对于佛法的理解和实践过程,这里的“浮悟”意味着浅薄的领悟,而“事试去来成”则是对修行道路上不断尝试和完成自我的一种肯定。
“观念幸相续,庶几最后明。”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于自己内心世界连贯不绝的一种庆幸,同时也希望这种内在的光明能够持续到生命的最后。
整首诗通过对京都法华寺自然景观和宗教氛围的描写,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向往精神净化的主题。诗人借助自然美景,表达了自己对于佛法的信仰和追求,以及内心世界的宁静与纯净。这首诗不仅是一次对自然之美的赞美,也是诗人内心世界的一次深刻探索。
新来欲说相思,香风吹散鸳鸯影。
红莲何事,分明两两,齐齐整整。
背倚同枝,根联异瓣,似谁并命。
想先生独乐,正商朋酒,来醉倒,不知醒。
我亦恹恹愁病。已多时,芳心暗警。
湘波一绿,当惆怅处,怕开双镜。
露冷连环,月凉单袂,教侬独咏。
柰重阑数尽,问花无语,更何人应。
海风吹梦又沈沈,醉也几曾摇醒。
独上层楼披雾眼,但见远山横整。
贴水低迷,倚天侧媚,画法谁曾称。
松林寒月,片云遮断无影。
绝忆旧日池台,有人爱惜,蘅杜相攀赠。
太息年光同电谢,莫道他时重省。
浊酒魂销,斜阳泪满,坐对西风病。
翻嫌鹦鹉,一声催热香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