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得咸淳国步艰,几回抗疏动天颜。
丈夫那肯死牖下,馀子从教活草间。
有分珠厓终着去,无心白发望生还。
故人目断暮云处,雾雨濛濛山外山。
到得咸淳国步艰,几回抗疏动天颜。
丈夫那肯死牖下,馀子从教活草间。
有分珠厓终着去,无心白发望生还。
故人目断暮云处,雾雨濛濛山外山。
这首诗是宋末元初的文学家王义山所作,名为《挽遂初陈尚书》。诗中充满了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和不屈的抗争精神。
"到得咸淳国步艰,几回抗疏动天颜。"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在国家多难之际,不断上书陈述时政,希望引起君主的关注。"咸淳"指的是北宋末年的一段时期,那时候国事艰难,诗人身处其中,感慨良深。
"丈夫那肯死牖下,馀子从教活草间。" 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对后代的期望。在艰苦的环境中,诗人仍旧保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不愿意在困境中沉沦,而是希望能够教育和引导子孙,在艰难中求生存。
"有分珠厓终着去,无心白发望生还。" 这两句反映了诗人对于命运的无奈和对生命的珍惜。"珠厓"指的是美好的时光,而"白发"则是岁月流逝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于时间流逝的无能为力,同时又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故人目断暮云处,雾雨濛濛山外山。" 这两句描绘了一种离别和怀念的情景。诗人在远方,对着渐渐消失在晚霞中的故乡,心中充满了对亲朋好友的思念。而"雾雨濛濛"则营造出一种朦胧、迷离的氛围,加深了情感的复杂性。
整首诗通过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个人的悲凉情怀,展现了一幅宋末元初社会动荡、人心不古的历史画卷。王义山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造诣,将内心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渴望,通过这首诗传达了出来。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