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酒不忍酌,步至东城闉。
城头楼最高,上与天为邻。
经始自洪武,及今五百春。
借问檐前好风日,几见连屋累栋烧成薪。
我昨初客沪水滨,乱余逢节欣饮醇。
迩来又重九,胡乃四塞皆烽烟。
行省不决战抚策,坐令边吏愁逡巡。
巡方使者文绝伦,郡侯意气干青云。
手长斧柯短,醉胆空轮囷。
座中复有二三客,谈诗说剑俱清新,凭栏我独望慈亲。
边云惨澹心氛氲,此楼虽高何足云。
点窜欧阳诗,俯仰泪沾巾。
昆池已不见,况乃城中人。
菊酒不忍酌,步至东城闉。
城头楼最高,上与天为邻。
经始自洪武,及今五百春。
借问檐前好风日,几见连屋累栋烧成薪。
我昨初客沪水滨,乱余逢节欣饮醇。
迩来又重九,胡乃四塞皆烽烟。
行省不决战抚策,坐令边吏愁逡巡。
巡方使者文绝伦,郡侯意气干青云。
手长斧柯短,醉胆空轮囷。
座中复有二三客,谈诗说剑俱清新,凭栏我独望慈亲。
边云惨澹心氛氲,此楼虽高何足云。
点窜欧阳诗,俯仰泪沾巾。
昆池已不见,况乃城中人。
这首清代孙清元的《九日登临安东城楼望昆明抚时感事赋长短句》描绘了诗人九月登楼远眺,面对战乱烽烟的景象,表达了深深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首句“菊酒不忍酌”以菊花酒开篇,暗示节日氛围,但因时局动荡而难以畅饮。接着写城楼之高,寓意历史的悠久,然而“烽烟四塞”揭示了现实的战乱。
诗人感慨“行省不决战抚策”,批评当权者未能果断决策,导致边疆局势紧张。对“巡方使者”和“郡侯”的描写,既有赞赏其才情,也暗含对他们的期待,希望他们能有所作为。然而,“手长斧柯短”形容他们虽有志向,却受限于形势,无法施展。
“座中复有二三客,谈诗说剑俱清新”,展现了友人之间的文武交流,与诗人独自忧思形成对比。最后,“边云惨澹心氛氲”描绘出诗人内心的阴郁,他感叹即使城楼再高,也无法改变战乱带来的哀伤。“点窜欧阳诗,俯仰泪沾巾”表达了对往昔安宁生活的怀念,以及对昆明池消失和城中百姓命运的深深忧虑。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寓言性强,通过登楼远望,反映了作者对国家时局的深切关注和对和平的期盼。
记石湖佳句,为海棠花,合来西蜀。
不道东州,更香霏情淑。
汉竹光中,召棠阴里,想清欢未足。
少驻旌麾,姑留樽俎,待春风曲。
见说吾家,丹溪老子,万籍名堂,孙枝犹馥。
南极星边,正魁星明烛。
五马归来,一龟无恙,访旧松新菊。
从今长伴,西山一佛,镇岷江绿。
问江东父老,十数年来,谁为安石。
万里鲸波,一柱独山立。
汉橐班高,郢斤名重,喜动旌旗色。
虎踞龙盘,有人于此,千载犹昔。
好是元戎,护寒旧手,到处人传,争道公别。
办取风樯,指顾定南北。
只恐为霖,玉麟堂小,留不住台席。
一片仁心,寿身寿国,与同箕翼。
自陇头垂谱,调鼎传家,典刑犹有。
岁岁芳期,报小春时候。
仙骨非凡,生香不断,标格蕙兰右。
江路孤山,水边雪际,为渠诗瘦。
白玉堂前,青毡席上,孰谓无人,有如此酒。
得意春风,且占万花首。
会看常娥,移栽月殿,肯向桂华后。
应笑家林,枯松厌蹇,岁寒堪友。
指梅花雪片,问讯八窗,南枝开未。
一点春风,消息岭头寄。
太白精神,广平韵度,是岂众芳拟。
东阁吟边,水清月淡,不妨游戏。
犹记双湖,几番初度,持酒相期,已花为比。
鼎味家传,须向玉堂里。
吏隐南昌,未应高兴,香在岁寒际。
倩取瑶姬,花前一唱,寿吾仙李。
自鹫峰曾见,金粟如来,犹有英烈。
碧玉琅玕,点缀碎琼屑。
不御纷华,独餐沆瀣,比众芳殊别。
好向凉宵,无风无雨,宜露宜月。
身在山中,名香天下,全似幽人,一种修洁。
解使多愁,对此亦纾悦。
绿绮窗前,乌云鬓侧,休为玉人折。
剩赋新词,满倾佳醑,为成三绝。
大不逾粟许,飘散人间,直恁清烈。
管领芳樽,底事不渠屑。
中夜庭前,小山丛畔,韵度从来别。
那更今年,留连秋色,将傍菊月。
堪羡纱窗,胆瓶斜浸,浅酌低讴,人花双洁。
恼杀多情,一见一回悦。
生怕朝来,梧桐过雨,把花神摧折。
倩取骚人,黄香作传,笔未宜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