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道凌云构,锱铢均众材。
凫飞葛令下,骓驾陆郎来。
地爱求砂近,天教使橐回。
如何过结驷,非为荜门开。
闻道凌云构,锱铢均众材。
凫飞葛令下,骓驾陆郎来。
地爱求砂近,天教使橐回。
如何过结驷,非为荜门开。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陈子升在明末清初时期创作的《感秋四十首》中的第十四首。诗中描绘了对古代建筑之宏伟与精巧的赞叹,以及对自然与天地之间和谐关系的感慨。
首句“闻道凌云构”,以“凌云构”三字勾勒出一座高耸入云的建筑,引人遐想。接着,“锱铢均众材”一句,赞扬了建造者对材料的精细运用和公平分配,体现了匠人的智慧与匠心。
“凫飞葛令下,骓驾陆郎来。”这两句通过典故,形象地描绘了建筑落成时的热闹场景,仿佛有葛洪乘凫飞来,陆贾驾车而至,共同见证这一盛事,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
“地爱求砂近,天教使橐回。”这两句则表达了对自然与人类活动之间微妙平衡的思考。地因靠近砂石而显得更加宝贵,天意让砂石得以回归大地,展现了自然界的循环与和谐。
最后,“如何过结驷,非为荜门开。”这句话以反问的形式,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反思。结驷,即四马并驾的豪华车,象征着权贵的显赫;荜门,指简陋的柴门,代表平民的生活。诗人通过对比,暗示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巨大差异,并对这种不平等提出了疑问。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古代建筑的赞美和对自然、社会现象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以及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洞察。
半额微黄金缕衣,玉搔头袅凤双飞。
从教水溅罗裙湿,还道朝来行雨归。
眼波横秀。
乍睡起、茸窗倦绣。
甚脉脉、阑干凭晓,一握乱丝如柳。
最恼人、微雨慳晴,飞红满地春风骤。
记帕折香绡,簪敲凉玉,小约清明前后。
昨梦行云何处,应只在、春城迷酒。
对溪桃羞语,海棠贪困,莺声唤醒愁仍旧。
劝花休瘦。
看钗盟再合,秋千小院同携手。
回文锦字,寄与知他信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