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由宋末元初的文学家、书画理论家方回所创作,题目为《题郭熙雪晴松石平远图为张季野作》。诗中以精妙的笔触描绘了北宋画家郭熙的一幅雪景山水画,展现了画家的高超技艺和深邃意境。
“书贵瘦硬少陵语,岂止评书端为诗。”这里赞美郭熙的画作不仅是一般的书法作品,而是达到了一种通过笔墨语言传达意境的高度艺术状态。
“五百年间会此意,画师汾阳老阿熙。”指的是在长达五百年的历史长河中,能够领悟并表达如此深邃意境的画家实属罕见,而郭熙正是其中之一。
接下来的几句“嵬诗琐画世一轨,肉腴骨弱精神痴。明窗共读杜集竟,两幅雪霁叉横披。”则描绘了画中山石的雄伟和松树的苍劲,以及在明净的窗前与友人共同阅读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并欣赏着郭熙这两幅描绘雪后晴空的画作。
“前幅长松何所似,铁干皴涩撑霜皮。”这里形容第一幅画中的松树高耸、苍劲,有如铁一般坚硬,而树皮则被严寒凛冽得像被霜覆盖一样。
“其下怪石卧狻兕,突兀崷崒凝冰嘶。”诗人接着描绘画中松下那块奇特的巨石,它如同一只沉睡的狮子,形状古怪而又充满力量和生命力。
“后幅澌远渐迤逦,一往不知其几里。”第二幅画则展现了远处山景的淡远感,山峦层层叠起,让人看不出它究竟有多远。
“目力已尽势未尽,平者是沙流者水。”诗人用目力已尽来形容自己已经观赏得疲惫不堪,但画中的意境却仍旧在不断展开,如同沙漠中流动的河水一般连绵不绝。
“人物如指或如蚁,戴笠骑驴者谁子。”这里描写了画中的人物细小如指,或是微不足道如蚂蚁,而那个戴着斗笠骑在驴背上的人,又是哪位高人?
“顾此定是觅句翁,羸仆缩首襆冻耳。”诗人推断这一定是画家郭熙对古诗文中“觅句”(寻找佳句)的追求和表现,而那骑驴者则像是缩着头、耳朵都被冻得发僵一般。
“欲渡未渡溪坂间,啐野寒乌忽惊起。”画中的某个瞬间,似乎有人想要跨越一条河流,但还没有开始行动,而这时,一只寒鸦突然从静谧的景色中惊飞而起。
“自非布置夺鬼神,焉能挥扫到骨髓。”这不是一般的布局技巧所能达到的,它几乎是一种超自然力量的展现,可以深入人心,触动灵魂。
“郭生此画出自古心胸,亦如工部百世诗中龙。”这里赞美郭熙的画作来源于他那份古朴而深邃的心灵,就像历代才子佳人的诗文中所描绘的龙一样,充满了生命力和艺术魅力。
“清癯劲峭谢妩媚,略无一点沾春风。”郭熙的画作清新脱俗,没有一丝一毫的浮华和媚俗,它不受任何时尚潮流的影响。
最后,“市门丹青纷俗工,为人涂抹杏花红。老夫神交此石与此松,留眼雪天送飞鸿。”诗人批评市面上的画作往往是庸俗不堪,只会随波逐流地模仿时下流行的风格,而自己却对这块古怪的石头和那棵苍劲的松树有着深厚的情感,愿在雪天里静观它们,并送别飞鸿。
整首诗不仅是对郭熙画作的鉴赏,更是对宋代书画艺术理念的一种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