夙昔慕前脩,行藏合自然。
天地为逆旅,此身无百年。
法度在方册,中道不宜偏。
奈何益蹇滞,辛苦事田园。
虽值年岁丰,四壁空在廛。
适抱蒙庄戚,凄凉成独眠。
自非大圣资,中情宁不迁。
兴寄孤琴里,涕落寒灯前。
茅屋晨未启,寂寂无炊烟。
陋巷屡空者,徒为尼父贤。
夙昔慕前脩,行藏合自然。
天地为逆旅,此身无百年。
法度在方册,中道不宜偏。
奈何益蹇滞,辛苦事田园。
虽值年岁丰,四壁空在廛。
适抱蒙庄戚,凄凉成独眠。
自非大圣资,中情宁不迁。
兴寄孤琴里,涕落寒灯前。
茅屋晨未启,寂寂无炊烟。
陋巷屡空者,徒为尼父贤。
这首明代李贤的《和陶诗·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无常、仕途坎坷的感慨。首句“夙昔慕前脩”表明诗人向往古代贤人的修为,但接下来的“行藏合自然”暗示了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他意识到生命短暂,如天地间的过客。
“法度在方册,中道不宜偏”强调遵循正道的重要性,然而诗人感叹自己遭遇困境,“奈何益蹇滞,辛苦事田园”,在田园生活中倍感艰辛。尽管丰收之年,家中却贫寒,“四壁空在廛”,生活凄凉,只能独自承受。
诗人感慨自身并非大圣之人,情感难免波动,“中情宁不迁”,在琴音与孤灯前流露出哀愁。清晨茅屋未起炊烟,更显清冷,“茅屋晨未启,寂寂无炊烟”。最后,他以“陋巷屡空者,徒为尼父贤”作结,表达对贫困生活的无奈,同时也赞扬了像颜回那样安贫乐道的贤人品质。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个人经历抒发了对人生境遇的深沉思考,以及对道德操守的坚守。
拊手应留,当胸小染,两点魂销。
讶素影微笼,雪堆姑射,紫尖轻晕,露滴葡萄。
漫说酥凝,休誇菽发,玉润珠圆比更饶。
开襟处,正粉香欲籍,花气难消。当年初捲芳髫。
奈坟起、逾丰渐欲高。
见浴罢铜洼,罗巾掩早,围来绣袜,锦带拴牢。
逗向瓜期,褪将裙底,天壤何人吮似醪。
幽欢再,为娇儿抛下,湿透重绡。
夫妇年饥同饿死,不如妾向菜人市。
得钱三千资夫归,一脔可以行一里。
芙蓉肌理烹生香,乳作馄饨人争尝。
两肱先断挂屠店,徐割股腴持作汤。
不令命绝要鲜肉,片片看人饥人腹。
男肉腥臊不可餐,女肤脂凝少汗粟。
三日肉尽馀一魂,求夫何处斜阳昏。
天生妇作菜人好,能使夫妇得终老。
生葬肠中饱几人,却幸乌鸢啄不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