梵宇深沉夜景迟,僧房禅榻果幽奇。
竹鸣虚牖风过处,霜落寒岩月上时。
纸帐烛光团白玉,石炉香燄霭青丝。
红尘马首明朝别,只恐山灵解勒移。
梵宇深沉夜景迟,僧房禅榻果幽奇。
竹鸣虚牖风过处,霜落寒岩月上时。
纸帐烛光团白玉,石炉香燄霭青丝。
红尘马首明朝别,只恐山灵解勒移。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在灵岩寺的静谧与神秘氛围。首句“梵宇深沉夜景迟”以“梵宇”指寺庙,点出地点,通过“深沉”和“夜景迟”营造出一种宁静深远的夜晚景象。接着,“僧房禅榻果幽奇”进一步强调了寺庙内的静谧与独特,暗示了僧侣们修行的环境。
“竹鸣虚牖风过处,霜落寒岩月上时”两句运用自然界的声响与景象来衬托寺庙的宁静。竹子的轻响、风的吹拂、霜的降落、月的升起,这些元素共同构建了一幅清冷而富有诗意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夜晚的静谧与庄严。
“纸帐烛光团白玉,石炉香焰霭青丝”则将注意力转向室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僧侣们居住环境的雅致与祥和。纸帐、烛光、石炉、香烟,这些细节不仅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也体现了佛教修行中对物质世界的淡泊与内心的纯净。
最后,“红尘马首明朝别,只恐山灵解勒移”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告别与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诗人即将离开寺庙,返回尘世,但内心深处对山灵的敬畏与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使得他对未来充满了期待与忧虑。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表达,成功地描绘了一个远离尘嚣、充满禅意的夜晚场景,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与佛教精神的深刻感悟。
青田大鹤,洞天边,记我梦云曾绿。
自见支公腾驭去,仙客也愁清独。
悽唳松寒,瘦唫梅老,谁倚南飞曲。
巢痕休问,故山残雪埋屋。
见说旧隐亭林,有丹歌引舞,窥人都熟。
欲乞孤云移素羽,几日相思对竹。
篴唤朝霞,珠衔明月,待向词仙祝。
蓬莱峰顶,看君招下鸾鹄。
人生忽今古,含笑有青山。
晴云一片低护,浓翠湿螺鬟。
著得一双桐屐,携得一枝筇杖,随处可跻攀。
扰扰红尘内,我自笑缘悭。树盘互,峰突兀,水弯环。
江南无限好景,却现画图閒。
凭仗灵心妙腕,绘出疏林远岫,点缀更清妍。
挥手清风至,明月共团栾。
叹今生漂泊竟何因。杨花是前身。
怎风吹忽散,风停忽聚,聚散纷纷。
莫怪行踪不定,倚傍本无根。
恨杀东流水,一例销魂。
犹忆鱼翻谷雨,共苔衣荇带,牵合难分。
自湘妃去后,钿翠堕湘滨。
更谁人、多情载去,向小池,点缀作芳茵。
休惆怅,且欧盟结,聊慰离群。
诞值小春暖,承颜爱日长。
农閒歌乐土,臣喜拜山堂。
孟月祈年节,芳卮献寿觞。
南峰留翠盖,北斗灿珠行。
愉色常犹怯,怡声久未忘。
欢心依白发,福曜现青方。
至养慈闱庆,遐龄母德昌。
虚文岂作颂,人瑞纪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