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朝煮粥啖饥贫,夕向寒林施鬼神。
岂是好生非帝意,不教留却善缘人。
晨朝煮粥啖饥贫,夕向寒林施鬼神。
岂是好生非帝意,不教留却善缘人。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慈悲为怀,不分昼夜地救济众生的形象。清晨,他煮粥以供饥饿贫苦之人,傍晚则在寒冷的树林中施舍给鬼神,展现出超脱世俗、普渡众生的精神境界。诗人通过这一行为,表达了对僧人高尚品德的赞美,同时也暗示了这种行为并非出于个人喜好,而是遵循某种既定的道德法则或信仰原则,旨在维护和延续善缘,符合某种更高的理想或意图。诗中流露出对僧人无私奉献精神的深切敬仰,以及对其行为背后深层意义的思考与探讨。
春寒香信尚怯。已有花如雪。
紫玉填街,乱沾裙百摺。交枝未忍暗折。
谩替与、罗襟偷缀。要等相思,纤纤穿作结。
碧帘不卷疏风,乍谢了棠梨,坠娇千点。
雁弦懒诉,春襟浣酒,那时香艳。
斜阳苏柳梦,荡浅浅、横波青在眼。
总过却、闷里閒中,领略薄寒轻暖。
药炉茗盏芸煤,叹几许销磨,又吟团扇。
二分憔悴,一分护惜,一分愁怨。
柔情难遣处,但少著、思量天样远。
暗抛与、絮水东弯,月廊西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