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岸轻舟不可呼,小桥独木有如无。
落松满地金钗瘦,远树黏天菌子孤。
隔岸轻舟不可呼,小桥独木有如无。
落松满地金钗瘦,远树黏天菌子孤。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淡远幽静的画面,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诗人独特的情感体验和艺术风格。
“隔岸轻舟不可呼”,表达了诗人对于彼岸小舟的无奈和渺茫。舟轻且远,不可叫唤,反映出一种隔绝与孤独的感觉。
“小桥独木有如无”,则是对环境的进一步描绘,小桥上仅有一木,显得极其寂寞,甚至给人一种虚幻感,如同没有一样。
接下来的“落松满地金钗瘦”中,“落松”营造出秋意浓郁的氛围,而“金钗瘦”则形象地表达了落叶铺地如黄金一般,但又带有一丝清瘦之感,既美丽又不无哀伤。
最后,“远树黏天菌子孤”,“远树”与“黏天”相结合,给人一种遥远而连绵的感觉,而“菌子孤”则更增添了一份凄清与寂寞。
诗中的意象交织,既有对自然之美的描摹,也有对孤独和渺茫感受的抒发,是一首充满情感色彩和丰富意境的小品。
遇七修斋,庚申餐素,礼参旦望行香。
时时念道,世梦顿然忘。
三教经书为伴,真闲处、胜似贪忙。
迷云散,一轮皓月,无缺照无方。
从长。
明大道,暗中积行,上达穹苍。
效许庞归去,万古名扬。
未往蓬壶阆苑,筠轩坐、吟笑潜藏。
功成去,阴公难唤,跨鹤到仙乡。
三十年间,几番宠辱,细思往事慵言。
也曾牒发,曾受帝王宣。
今日山村且住,他时去、高卧云烟。
洞天隐,松峰之畔,保命是修仙。
无愆。
全道德,自然达理,炼汞烹铅。
未功圆行足,闲对林泉。
真乐琴书为伴,忘尘世、*了熬煎。
逍遥好,蜕形真去,升入大罗天。
体挂云衣,身如布素,应为莫厌清贫。
道无形象,大悟里头真。
憎爱心无有德,俱赞美、归顺良因。
洪禧至,闲看法教,松竹每为邻。
真亲。
全性命,明今达古,混世忘尘。
若依余常善,永免沉沦。
蓬岛仙乡咫尺,蜕形去、现出真神。
碧霄疑脱一字大罗天上,无缺宝光新。
万恶心除,千思意泯,自然罪病消亡。
寸灵念道,动静两俱忘。
清志如庞似许,任云水、到处为乡。
仙家好,茅斋幽阒,胜似住高堂。
无忙。
看古教,顿明至理,上运三光。
也不须昼夜,数墨寻行。
养就真铅真汞,蜕形去、天地难量。
碧霄外,大罗归去,重礼马丹阳。
七旬相近,正好忘尘世。
世梦几时休,道德修、胜争薄利。
恩山爱海,火院镇烧身,闻身健,觅清凉,一任迷人毁。
闲看三教,造化明周易。
达理妙通天,四相泯、无忧无喜。
洞天高卧,自在炼真丹,他年去,上青霄,始现无为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