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天气蒸,春光快花剪。
楼阁生暮阴,顿失棉衣暖。
幽人观化心,事事不得懒。
一更纸窗鸣,二更声忽断;
三更启户出,掌湿不可卷。
始知春雨细,一使春风软。
檐响始不闻,树滴渐可辨。
水虫涩新吟,炉烟回虚转。
不觉倍怀人,残灯伴孤馆。
连日天气蒸,春光快花剪。
楼阁生暮阴,顿失棉衣暖。
幽人观化心,事事不得懒。
一更纸窗鸣,二更声忽断;
三更启户出,掌湿不可卷。
始知春雨细,一使春风软。
檐响始不闻,树滴渐可辨。
水虫涩新吟,炉烟回虚转。
不觉倍怀人,残灯伴孤馆。
这首诗描绘了夜晚细雨绵绵的情景,诗人细腻地捕捉了雨中特有的氛围与感受。开篇“连日天气蒸,春光快花剪”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连续阴雨后的春日景象,仿佛春光被雨水剪裁,生机勃勃。接着“楼阁生暮阴,顿失棉衣暖”一句,通过视觉和触觉的对比,形象地描绘了雨后楼阁笼罩在暮色中的阴冷,以及人们失去温暖的感受。
“幽人观化心,事事不得懒”则透露出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对自然变化的深刻感悟,即使在忙碌的生活中也不忘观察和思考。接下来的“一更纸窗鸣,二更声忽断;三更启户出,掌湿不可卷”描绘了夜雨的节奏与变化,从窗外的雨声到室内掌心的湿润,细腻地展现了时间的流逝和雨势的轻重。
“始知春雨细,一使春风软”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独特理解,认为它不仅带来了湿润,还使得春风更加柔和。而“檐响始不闻,树滴渐可辨”则进一步描绘了雨声由远及近的变化,从檐下滴落的声音开始变得清晰可辨。
最后,“水虫涩新吟,炉烟回虚转”描绘了雨夜中的静谧景象,水虫的低吟与炉烟的旋转,构成了一幅富有诗意的画面。而“不觉倍怀人,残灯伴孤馆”则点明了诗人的内心情感,他在雨夜中思念着远方的人,只有残灯相伴,孤独而深沉。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以及在特定情境下的个人情感体验,是一首充满意境和情感的佳作。
流落谁相忆,山林蔚讲师。
玄机魂梦接,诗力鬓毛知。
舟去须寻处,书来不记时。
君看东海月,今夜亦追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