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在西林,露顶避溽暑。
客来剥啄声,葛巾不知处。
草堂在西林,露顶避溽暑。
客来剥啄声,葛巾不知处。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淡泊的生活场景,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了诗人草堂生活的悠闲与自在。
首句“草堂在西林”,点明了地点,草堂位于西边的林中,营造出一种远离尘嚣、隐逸自得的氛围。接着,“露顶避溽暑”一句,不仅写出了夏日炎炎,人们为了避暑而光着头的情景,也暗示了草堂环境的清幽和自然,让人感受到一种与世无争的宁静。
“客来剥啄声”描绘了访客到来时的轻微敲门声,这种声音在宁静的环境中显得尤为清晰,既增添了生活气息,也预示着与外界的短暂交流。而“葛巾不知处”则以葛巾的不见踪影,巧妙地表现了主人对来访者的亲切与随意,以及草堂内生活的闲适与自在。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草堂生活的恬静与自由,以及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状态,读来令人向往。
方子还山中,两度寄诗帙。
怜余方在疚,报答百不一。
故人枉相存,所恨越阡术。
江南十月交,山中稼应毕。
天寒脆榆柳,霜重熟枣栗。
理瓮得旧醅,攀崖割新蜜。
既可欢亲颜,亦堪悦家室。
吾翁嗟已晚,念此重有失。
尚幸老毋康,粗以慰篷筚。
人生归有道,贫贱匪所恤。
作诗谢同怀,商风振瑶瑟。